未来全球经济是通胀通缩还是滞胀
今年1月底,《金融时报》网站刊载文章:“各国央行不能忽视通胀”,矛头所向,甚为明显。从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的货币和债务看,未来全球经济通缩或滞胀概率大于通胀。
2013年全球经济普遍有两大担心:一是货币战;二是通胀来临。
今年1月底,《金融时报》网站刊载文章:“各国央行不能忽视通胀”,矛头所向,甚为明显。自全球主要央行不断向市场投放货币流动性以来,市场就普遍担心通胀再来。
全球主要央行以美联储为带头大哥,四年多时间在利率降至近似零的情形下,又连续四轮向市场投放美元流动性。其他主要央行集体跟随。这让市场批评和指责声一浪高过一浪,而美国国内批评声音更烈。主要批评者却是伯南克的同党人士。共和党甚至把伯南克列为“头号党敌”看待。
国内学者不仅声讨美联储和日本货币政策,且更担心国内的通胀大敌来临。数据已经显示货币供应量最大的,不是美联储而是中国央行。《经济观察报》调查了国内100位经济学家,90%认为会温和通胀(不超过4%)。但少数认为会有高通[微博]胀来临,渣打银行[微博]王志浩团队用领先指标体系预测,全年4%、年底突破5%。
1月份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就再撰文“2014通胀爆发”。谢文认为:如果的确是药方开错了,增加剂量只会在某一天杀死患者。最终的结果就是,全世界范围的滞胀。
国内市场对央行的货币超发一片讨伐之声,媒体一致地忧虑通胀再袭中国。担心的通胀来袭除了多年的经验以外,主要来自诺奖得主弗里德曼货币理论。
未来全球经济通胀真会大难临头吗?笔者很质疑这种前景假设,担忧会滞胀,但更担心的是,未来经济可能陷入通缩。就像20多年前的日本经济一样。
笔者认为,未来全球经济抑制通胀的因素很强大。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人类的理性进步抑制通胀。人类理性精神的进步简单可从两个方面观察得知:其一,分析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待战败国的理念和方式就可明白,人类集体理性的进步。这也就是为何两次世界大战相隔时间如此之短,而第三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无踪无影的原因。其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四年多来,全球主要央行轮番释放货币流动性冲刷市场,但却未见通胀影子。原因在于市场趋于理性,只要查看美联储、欧洲央行和商业银行账户上存款和惜贷便可知晓。市场情形就是,银行惜贷、企业谨慎、个人减支。
回首人类更远的历史可知,人类日趋理性。各国政治家和央行技术管理者想再以低利率和宽松货币政策与环境,来刺激市场活跃、企业扩张、个人增加支出,来达到恢复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回很难了。
2008年之前的各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让市场经济主体损失惨重至今记忆犹新。之前的泡沫破灭包括科技股、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现在轮到了黄金(1606.70,2.50,0.16%)、国债或许还包括大宗商品。
产能过剩与经济全球化抑制通胀。如果说通胀的天敌是货币紧缩,那么通胀的大敌就是产能过剩和经济的全球化。曾记否,危机前主要发达国家一度指责中国输出通缩。以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状况,全球化情形下有多少通胀不能被铲平?中国的产能就像通胀推土机一样。
日裔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阐明了流动性陷阱原理。他从货币需求方研究了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原因,市场经济主体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其背后均和高负债(率)有关。
从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的货币和债务看,未来全球经济通缩或滞胀概率大于通胀。也就是说,未来通胀不会是央行的死敌。
中国经济流动性畸高的原因,与美欧不同,主要不是供应而是市场货币需求问题。也即中国市场经济主体无节制、无约束的扩张和投资需求。只要对比中、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即可明白其中差异:中国央行强制银行缴存20%畸高比例准备金,而美联储超额准备金账户比危机前“自愿”多出2万多亿美元。中国市场货币需求无止境对应的是,欧、美市场货币需求冰冷。从市场真实利率看差别也是“冰火两重天”。
未来全球经济通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更忧虑的是,2013年之后来到的不是通胀而是滞胀,而通缩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投资者对央行货币政策是不怀恶意的误解。但这已转变成央行对货币政策恶意的曲解各国央行竞争性货币贬值,也即各国间的货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