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托盘”玩资金钢贸“厂商银”模式藏猫腻
随着越来越多“托盘”公司被卷入钢贸货权黑洞,钢贸借助“托盘”玩转资金的手法逐渐浮出水面。多方需求纵容 事实上,与钢贸货物相关的猫腻在业内已经存在了多年,银行基层、大企业“托盘”等业务方即使不知详情也有所耳闻。
随着越来越多“托盘”公司被卷入钢贸货权黑洞,钢贸借助“托盘”玩转资金的手法逐渐浮出水面。不过,在水下潜藏的钢贸企业借助“厂商银”模式套取资金的做法,尚不为外界所知。“‘托盘’和‘厂商银’异曲同工,都是经销商在订货过程中的外界垫资行为,只是前者垫钱的是国企或上市公司,后者是银行。”一名操作“厂商银”业务近10年的银行中层人士指出。
多环节出过问题
“最大的问题出在仓单,但除此之外,协议、送票、送货环节都出过问题。”上述银行中层人士透露。
据其所述,在出问题的送票环节上,基层客户经理本该将银票送到钢厂手上,但却发生了“里应外合”地直接送到钢贸商手上的情况。而基层的“双签”制度(两个客户经理一起办理)在个别案例中,也在某些流程中被省略了。
承兑汇票没送到上游厂家手上,后续的仓单及银票后的背书怎么处理?
上述银行人讲述了他的某次亲眼所见:“有个钢贸老板一拉开他的抽屉,里面钢厂的公章、财务章、合同章一应俱全。仓单可以买通仓库进行‘空开’(仓库里的货物一货多嫁),银票背书的钢厂章可以私刻,只要钢贸商最后把钱还上,银票流转无误,中间环节的审查都会很松。”
据某大行在沪票据中心相关业务人员介绍,银行在收票时检查的是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对背书栏则检查其“连续性”,而对其中某一个公章的真实性认定,“确实很难一一办到”。
而钢贸业内自己在收同行票据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背书人署名和公章要完全一致,否则以后贴现的时候银行要拒收的。”某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公章本身真伪,确实反而不重要。
除了送票环节,上述银行人士还透露,有个别猫腻出在三方协议本身造假,也有一些问题出在仓单虚开,其中既有把本来货权归属“托盘”公司的货物仓单再虚开给银行,也有把货权归属银行的货物仓单再开给“托盘”公司等其他相关方。
多方需求纵容
事实上,与钢贸货物相关的猫腻在业内已经存在了多年,银行基层、大企业“托盘”等业务方即使不知详情也有所耳闻。
但是,在本轮钢贸危机前,所有知情人都在某种“默契”下保守着秘密,钢贸“货权黑洞”在个别案例上难免有被“姑息养奸”之嫌。
“钢贸确实在融资手段上有过一些不当操作,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是惟一的获利者,结果却是惟一的领重罚者。”有钢贸业内高层曾不止一次表达过这层意思。上海周宁商会执行会长肖志成则说:“一条鱼生病了,是鱼有问题;一池鱼都病了,是水有问题。”
上述银行人士也承认,在个别“厂商银”违规操作中,银行支行长、业务员们有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靠业务规模和分支行创利总额吃饭的银行考核机制下,和钢贸商广泛合作“厂商银”所带来的保证金存款、派生存款和贴现等票据业务收入是可观的。
而对生产厂家来说,能实现先收款后发货,也减少了应收账款,降低财务成本,在一些小的环节上给予“灵活化处理”,也是上游厂家稳定销售渠道的做法。
在整个利益链中,货物仓储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接触过钢材仓库环节的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出了问题的仓库,一则与钢贸商有利益勾兑,或甚至就是钢贸商们所实际控制的;二则因染指了相关业务后已造成货物短缺的“窟窿”,因而被“逼上梁山”,只能继续虚开仓单以求运作下去。
某大型国企下属的物流公司有“加盟库”模式,在业内已不是秘密的是,该公司在东部某城市几十个加盟库中,已有将近10个库无力继续运转而面临倒闭。“去年下半年,该公司曾受母公司下派工作组调查,各库一度停开可疑仓单,但最后银行因迫于不良跳升压力,要求该库继续维持往常运作。”上述银行人士说。
“杠杆”之祸
从一个个利益交错的案例,上升到对一场钢贸危机的纵观,很多人都在追问两个问题:钱去了哪里?已到了山穷水尽之地的钢贸,未来出路在哪里?
有钢贸商会高层指出,不排除曾有个别钢贸商炒期货亏了钱,也不排除有不少钢贸商过了多年名车豪宅的奢侈生活,但眼下一众钢贸商几乎人人身背大额三角债,趔趄着对银行贷款还本付息。
而从整个行业的资金流向来看,最终被消耗掉的资金,去了三个地方:一是多年来维系巨量融资及利益相关方持续“合作”的资金及“走关系”成本;二是危机期间高额的高利贷成本;三是投下去亏损掉的、或半途“烂尾”的地产类项目。
在上述银行人士看来,钢贸商的种种不当行为均为了获得更多融资,而这些资金经几道手后,大部分去了房地产行业。
因此,“在房地产整体向上时,融资量越大的钢贸老板身家越高,房地产被调控后,融资量越大的钢贸老板负债越多,因为资金的利息(或牵涉高利贷的利滚利)没有随着房价的停止上涨而停止。”
金融危机的推手是“杠杆”,本轮钢贸危机也是。“货权黑洞”问题最终造成的是钢贸融资杠杆的成倍上升。
如何补“窟窿”?
然而,目前摆在一众钢贸商面前,甚至是一些地方监管机构和银行面前的最现实问题是,这一个个资金“窟窿”,究竟如何填平?以时间换空间已经成了业内多方不声张的共识。某中资行无锡分行对公业务相关负责人说:“只能尽可能扛过去,等到钢铁行业有所回暖。”
而摆在一众钢贸商面前,甚至是一些地方监管机构和银行面前的最现实问题是,这一个个资金“窟窿”,究竟如何填平?
当部分地区涉钢贸量大的银行平稳度过了2012年12月的报表关口,不良贷款并未出现市场怀疑的激增状态后,“以时间换空间”已成业内多方不声张的共识。
他说,接下来银行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解决:一是对于有真实经营背景、只是暂时处于困难的钢贸企业要尽可能支持;二是对于有问题的钢贸企业,只能尽可能处置抵押的资产,收回一点是一点;三是对于“跑路”的钢贸老板,通过公安部门介入控制调查。(现代物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