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灰霾天气与钢铁产业调整
2013-02-01 15:551032
进入2月份,北京的灰霾天气逐步驱散,露出了久违的蓝天。根据环保部卫星中心遥感监测,1月29日,灰霾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区,灰霾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
进入2月份,北京的灰霾天气逐步驱散,露出了久违的蓝天。在2013年1月份的这一个月里,北京的雾霾天气天数达到25天,只有5天空气是相对比较干净的。
根据环保部卫星中心遥感监测,1月29日,灰霾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区,灰霾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刚迈入2013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
作为空气污染重灾区的北京市,启动了重污染日应急方案,30%公车停驶,污染企业停产,实施国五排放标准等。但这都是小范围内的整治行动,治标不治本。随着对污染的认知加深,有分析认为,北京的机动车和周边地区的燃煤,共同促成了北京市区的重度污染。北京在燃煤总量上已经减到了两千万吨,但北京周边地区的燃煤总量却是3.5亿吨。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突出,与使用大量廉价能源有关。城市空气污染源头,除机动车外, PM2.5污染主要排放源头是煤炭燃烧。中国2011年的煤炭消费量达到了34.5亿吨,接近全球总消费量的一半。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中国的火电、冶炼、化肥、建材等众多行业提供了廉价的能源。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为国际市场提供丰富廉价商品同时,将污染留在了国内。
牺牲环境求发展的时代,到了应该终结的时候。1月24日,2013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全面构建环境法律法规框架,配合全国人大修改好《环境保护法》,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考虑成立由环保部牵头、相关部门与区域内各省级政府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以解决京津冀、长三角等跨省区域空气污染问题。
现在,钢铁行业的尴尬是,虽然钢铁行业不是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但它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也比较明显,不仅仅停留在冶炼环节的耗电、耗水上,还有空气污染。比如上游的焦炭生产,全国这么多的焦化企业,最终产品大部分是为金属冶炼准备原燃料。
2012年,全国焦炭产量高达4.43亿吨。同时,钢铁行业综合能耗大,现在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水平,综合能耗为600千克标煤/吨,折合每年冶炼生产能耗在4亿吨标煤以上。同时也是直接污染源,中钢协统计,重点统计钢铁企业2012年废气累计排放量86889.9亿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硫累计排放68.18万吨;烟粉尘排放量43.78万吨。
中国的环境问题,凸显在京津冀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地区,京津冀“十二五”期间治理目标是,到2015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6%。规划要求,重点控制区禁止新、改、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电厂,严格限制钢铁、水泥等行业中的高污染项目。
而棘手之处恰恰在于,京津冀地区同样也是全国钢铁主要生产地区。其中,河北省钢铁产能庞大,占据了全国产量四分之一。2012年,河北省钢铁产量1.8亿吨,同期全国钢铁产量7.16亿吨。河北省的产能淘汰压力大,虽然一直在强调减排降产,但河北省钢铁产量也一直在膨胀,从2008年的1.15亿吨,增长到2012年的1.8亿吨。还有,河北省的钢铁产量真实数据饱受争议,外界质疑河北钢铁产量已达2亿吨,2011年瞒报钢铁产量达5000万吨,依据是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统计的会员企业产量已经超过全省钢铁产量。当然,唐山、邯郸等地区中小钢厂较多,这些地区的中小钢厂的环境污染整治难度更大,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
距位京津较近的山东、山西两省同样是钢铁大省,山东省2012年钢铁产量5956万吨,山西省产量3950万吨。
所以,京津地区的灰霾天气,促使周边地区的行业减排压力加大。这次灰霾天气,将促使中央政府推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淘汰中小钢厂的力度。其中,华北地区将受到政策收紧约束,钢铁污染治理压力依然较大。
另一个影响在于,迫于环保压力,政府会考虑加快钢铁产业布局调整。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北方地区多,南方地区少;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且一般分布了内陆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布局少,仅有的数个沿海钢铁工厂,占现有产能比重小。
在中国,政策对钢铁行业影响相当明显。2012年,国务院签发的《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核心就是全国39家城市型钢厂,按照沿海沿边的原则,五年时间内,搬离城市。这主要基于环保、城市居民健康考虑,其他如有色金属、化工等高污染产业都将搬。目前,部分钢厂已经开始落实搬迁计划,如重庆钢铁公司、青岛钢铁集团等。
但横亘在钢厂搬迁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搬迁成本高。举个例子,因搬迁一事,2012年政府财政补贴重庆钢铁20亿元。鉴于成本高昂,大部分钢铁企业的搬迁之事,只能望“洋”兴叹,难以实现临海愿望。
此外,《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城市钢厂发展要根据所在城市发展定位、钢厂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企业实力,特别要考虑企业人员就业、生活等因素,走适合企业实情、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进而提出,支持广州、青岛、昆明、合肥、唐山(丰南)、杭州、芜湖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科学论证西宁、抚顺、石家庄、贵阳等城市钢厂发展定位。所以,最终城市钢厂搬迁之事,大部分不了了之。
但这次华北等区域大范围的灰霾天气笼罩,将促使政府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发力加码,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方面督促城市钢厂向“绿色钢铁”目标提升,若效果不理想情况下,不排除进一步综合考虑部分钢厂搬迁事宜。
再说一句,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从来不缺少政策,缺少的是中央及各省市的协调和执行力。这次,跨部门、跨区域成立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以解决京津冀的跨省区域空气污染问题,保障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居民生活安全,着力点最终会落在该区域的火电、建筑、冶金、建材行业上。所以,表面上政府解决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但同时也已经触及了中国钢铁行业布局调整的最核心问题,即华北、华东地区的钢铁产能布局,特别是河北地区的钢铁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问题。
(作者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研究员)
根据环保部卫星中心遥感监测,1月29日,灰霾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区,灰霾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刚迈入2013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
作为空气污染重灾区的北京市,启动了重污染日应急方案,30%公车停驶,污染企业停产,实施国五排放标准等。但这都是小范围内的整治行动,治标不治本。随着对污染的认知加深,有分析认为,北京的机动车和周边地区的燃煤,共同促成了北京市区的重度污染。北京在燃煤总量上已经减到了两千万吨,但北京周边地区的燃煤总量却是3.5亿吨。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突出,与使用大量廉价能源有关。城市空气污染源头,除机动车外, PM2.5污染主要排放源头是煤炭燃烧。中国2011年的煤炭消费量达到了34.5亿吨,接近全球总消费量的一半。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中国的火电、冶炼、化肥、建材等众多行业提供了廉价的能源。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为国际市场提供丰富廉价商品同时,将污染留在了国内。
牺牲环境求发展的时代,到了应该终结的时候。1月24日,2013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全面构建环境法律法规框架,配合全国人大修改好《环境保护法》,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考虑成立由环保部牵头、相关部门与区域内各省级政府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以解决京津冀、长三角等跨省区域空气污染问题。
现在,钢铁行业的尴尬是,虽然钢铁行业不是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但它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也比较明显,不仅仅停留在冶炼环节的耗电、耗水上,还有空气污染。比如上游的焦炭生产,全国这么多的焦化企业,最终产品大部分是为金属冶炼准备原燃料。
2012年,全国焦炭产量高达4.43亿吨。同时,钢铁行业综合能耗大,现在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水平,综合能耗为600千克标煤/吨,折合每年冶炼生产能耗在4亿吨标煤以上。同时也是直接污染源,中钢协统计,重点统计钢铁企业2012年废气累计排放量86889.9亿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硫累计排放68.18万吨;烟粉尘排放量43.78万吨。
中国的环境问题,凸显在京津冀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地区,京津冀“十二五”期间治理目标是,到2015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6%。规划要求,重点控制区禁止新、改、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电厂,严格限制钢铁、水泥等行业中的高污染项目。
而棘手之处恰恰在于,京津冀地区同样也是全国钢铁主要生产地区。其中,河北省钢铁产能庞大,占据了全国产量四分之一。2012年,河北省钢铁产量1.8亿吨,同期全国钢铁产量7.16亿吨。河北省的产能淘汰压力大,虽然一直在强调减排降产,但河北省钢铁产量也一直在膨胀,从2008年的1.15亿吨,增长到2012年的1.8亿吨。还有,河北省的钢铁产量真实数据饱受争议,外界质疑河北钢铁产量已达2亿吨,2011年瞒报钢铁产量达5000万吨,依据是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统计的会员企业产量已经超过全省钢铁产量。当然,唐山、邯郸等地区中小钢厂较多,这些地区的中小钢厂的环境污染整治难度更大,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
距位京津较近的山东、山西两省同样是钢铁大省,山东省2012年钢铁产量5956万吨,山西省产量3950万吨。
所以,京津地区的灰霾天气,促使周边地区的行业减排压力加大。这次灰霾天气,将促使中央政府推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淘汰中小钢厂的力度。其中,华北地区将受到政策收紧约束,钢铁污染治理压力依然较大。
另一个影响在于,迫于环保压力,政府会考虑加快钢铁产业布局调整。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北方地区多,南方地区少;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且一般分布了内陆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布局少,仅有的数个沿海钢铁工厂,占现有产能比重小。
在中国,政策对钢铁行业影响相当明显。2012年,国务院签发的《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核心就是全国39家城市型钢厂,按照沿海沿边的原则,五年时间内,搬离城市。这主要基于环保、城市居民健康考虑,其他如有色金属、化工等高污染产业都将搬。目前,部分钢厂已经开始落实搬迁计划,如重庆钢铁公司、青岛钢铁集团等。
但横亘在钢厂搬迁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搬迁成本高。举个例子,因搬迁一事,2012年政府财政补贴重庆钢铁20亿元。鉴于成本高昂,大部分钢铁企业的搬迁之事,只能望“洋”兴叹,难以实现临海愿望。
此外,《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城市钢厂发展要根据所在城市发展定位、钢厂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企业实力,特别要考虑企业人员就业、生活等因素,走适合企业实情、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进而提出,支持广州、青岛、昆明、合肥、唐山(丰南)、杭州、芜湖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科学论证西宁、抚顺、石家庄、贵阳等城市钢厂发展定位。所以,最终城市钢厂搬迁之事,大部分不了了之。
但这次华北等区域大范围的灰霾天气笼罩,将促使政府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发力加码,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方面督促城市钢厂向“绿色钢铁”目标提升,若效果不理想情况下,不排除进一步综合考虑部分钢厂搬迁事宜。
再说一句,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从来不缺少政策,缺少的是中央及各省市的协调和执行力。这次,跨部门、跨区域成立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以解决京津冀的跨省区域空气污染问题,保障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居民生活安全,着力点最终会落在该区域的火电、建筑、冶金、建材行业上。所以,表面上政府解决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但同时也已经触及了中国钢铁行业布局调整的最核心问题,即华北、华东地区的钢铁产能布局,特别是河北地区的钢铁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问题。
(作者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研究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