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港股直通车有戏
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这是政策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步。在一连串谨小慎微的货币政策之后,中国终于踏出第一步。金融风暴有意外功劳,倒逼出人民币汇率实质性的国际化举措。
从表面看来,此次举措不过是人民币结算试点,影响范围不外乎港澳、东盟,货币数量只有区区数千亿元人民币。但在表象背后,掩盖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图。此举重要意义在于,这是首次从政府层面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中计价工具。此前,周边国家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都是市场的自觉行为,而现在,政府希望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内的结算与储备货币。
如果试验成功,起码可以带来如下效果。
第一,人民币将成为区域内强势货币,在可预见的未来与美元、日元、欧元、瑞郎等世界主要货币并驾齐驱;第二,有助于建立东亚商贸圈,降低交易双方的汇兑风险。我国与东盟等地的进出口往来日益密集,开拓发达国家之外的出口市场是当务之急。200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由2004年的1059亿美元增加到2025亿美元。今年1到10月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1.6%。如果今后以人民币结算贸易,双方均可降低结算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汇兑风险;第三,促使香港地区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人民币借由香港这个桥头堡走向国际市场,最终港币摆脱与美元的货币局制度的枷锁。
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不能变,也变不了。以往非要关起门来给人民币定价,无外乎两大后果:一是人为压低汇率,压低资源和劳动力价格,让国内居民吃亏,我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手捧金饭碗却两手空空,既不可能染指美元铸币权,本币定价权还受到美联储的严格限制;二是在外界巨大的压力下,在不适当的时候大幅升值或者贬值,如今人民币的升贬牵扯到全球金融界的眼光,汇率连跌4天就是噪声一片,连央行的降息都不得考虑国际资金的眼色。
在一定的时间里,有必要对资本项进行监管,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严格的价格管制,此举不仅无助于减少中国经济结构的风险,反而在更长的时间里积聚更大的风险,现在的经济局面证明了一切。动辄庆幸中国尚未被全球金融危机击倒的人,不是太短视,就是太愚蠢--他们庆幸自己还处在农耕社会,没有沾上城市病。
从技术上来说,在东盟等已经拥有使用人民币习惯的经济区域,试行人民币结算,是政策与市场自然对接,十分可取。通过试点,人民币可以在小范围的国际交易中检验价值与诚信度,一旦中国国内经济不景气导致通货膨胀,人民币将成为不受欢迎的货币。每种货币背后,都是该国的信用与生产率的强力支撑。美国、英国经济进入衰退,无法支撑强势美元、英镑,中国有关部门忙于给央企注资、忙于国企重组,显示没有淘汰落后企业的机制,而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人民币的信用和价格。通过人民币结算,可以给人民币建立刚性硬约束。
人民币结算对于深港等地是直接利好,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大量结算交易以及人民币交易的存在,会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向纵深发展。
记忆力好的人,应该记得去年开通港股直通车让香港股市如何疯狂。当时笔者指出,港股直通车开不了也不能开,因为在资本项目管制背景下,开通港股直通车就相当于打开了资本管制的大门,潘多拉魔盒不能打开。但通过目前稳妥的步骤,人民币一步步成为区域内结算与储备货币,如果能够赢取信任,那么,不仅港股直通车开通有期,深港一体化也不再是梦想。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做人民币替代美元的春秋大梦,相比这些头脑发烧的胡言乱语,人民币结算试点举措,是稳妥而关键的汇率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