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简单比拼广东江苏GDP毫无意义
头顶“GDP皇冠”23年的广东,在苏浙鲁等省市的竭力追赶之下,正颓势日显1月20日,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2年江苏GDP同比增长10.1%达5.4万亿元。其实,简单比拼广东与江苏两省的GDP,不仅毫无意义,还会因此无法对两省经济弊病形成客观认识,更无法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反思纠偏能力。
头顶“GDP皇冠”23年的广东,在苏浙鲁等省市的竭力追赶之下,正颓势日显1月20日,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2年江苏GDP同比增长10.1%达5.4万亿元。坊间以此推测,对于出口驱动特征明显的广东经济,在国际贸易环境尚未真实好转之下,其2012年GDP额度极可能低于江苏,从而无奈地将“GDP皇冠”的宝座拱手让出。
尽管,以广东去年前11个月7.9%的经济增幅核计,2012年全年广东GDP仍将高达5.7万亿元以上,仍将高出同期江苏的GDP,如此,广东似乎不必为“GDP皇冠”旁落他省而担忧。但是,如果结合近年来的苏粤两省的GDP增速以及人均GDP早已被江苏居首,那么,当下广东似乎又有为此担忧的必要。
其实,对GDP“三驾马车”进行分别比照,远比大而无当地比拼GDP总量更为重要。根据苏粤两省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我们可以得知,2012年前11个月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84万亿元,同期广东仅为1.67万亿元;2012年前11月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2.06万亿元,而江苏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8万亿元;2012年前11个月,广东贸易出口5139.1亿美元,同期江苏仅有2966.8亿美元。
如此,通过上述GDP“三驾马车”数据的分别比照,我们就会发现,广东之所以有“GDP皇冠”失落之危,其根本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过少,而广东之所以又能维系“GDP皇冠”,又在于其外贸出口和内需的持续强劲。
似此,仅凭简单的逻辑推断,可能会得出,广东未来的经济形势可能远比江苏乐观—因为,过于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其不仅边际效应会呈下滑趋势,更会由此对经济转型造成阻碍,而广东外贸出口仍能超过江苏逾40%、以及内需的持续强劲,显然会对未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但是,这种论断显然过于简单,依然不能对触及苏粤两省的经济弊病。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尽管江苏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投资增量,但仍不能简单将其全部定论为粗放式投资,实际上,今年前11个月,江苏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已经转正,而广东工业企业利润却为负值,此外,以评判地区创新力主要指标的专利授权量而论,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江苏专利授权量为以9.6万件位列全国第一,为同期广东专利授权量的两倍左右。基于此,我们可以推断出,2012年江苏投资增量远大于广东,固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行政主导性低效投资,但也存在一部分企业盈利能力转好后的追加投资、以及以创新为导向的新增投资。但如果以此反向推断江苏GDP质量比广东质量高,则同样又会陷入到荒谬之中,因为与江苏人均GDP超广东相比,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对比上,2012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超过3万元,而江苏却只有2.9万元,广东经济的“藏富于民”特征仍然明显。
其实,简单比拼广东与江苏两省的GDP,不仅毫无意义,还会因此无法对两省经济弊病形成客观认识,更无法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反思纠偏能力。
实际上,广东与江苏两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在经济增长动力的构成上,之于全国其他省份,均有值得赞赏之处:在外资吸纳能力均较强的基础上,广东的民营资本整体优于江苏,而江苏的国有资本却相对强于广东。广东针对市场经济的激活机制上更具优势,而江苏则对培养企业创新能力上颇具心得。
但如果放眼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则广东江苏的经济增长模式,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广东贸易出口依然以低附加值为主,而这在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之下,必然会难以有效持续,当下显然亟须通过创新使贸易出口向高附加值转移;而江苏的投资增速尽管仍然强劲,但其中过多的行政主导性投资,不仅投资效益已明显趋低,而且还会对地方财政形成巨大的负担,并极可能造成“国富民弱”的盛世假象。
在我国经济处于全面转型之际,由改革先机和区位优势所造成既有发展优势,广东和江苏均不值得过度夸耀,盲目的GDP比拼则更要不得。之于当下而言,广东和江苏,理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新一轮深化改革已然启动之下,加快各自经济转型的速度,并勇于在机制和体制层面积极破题,从而为全国性的经济转型、为全局性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