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军:把握货币政策的平衡点
这些年来,货币政策性质并没有根本性变化,几乎所有央行都把维护适度的物价总水平和经济增长作为基本职能,但不同经济体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却存在很大差异。货币政策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中央银行的行为哲学,即要兼顾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以及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的关系,把握好动态平衡。
魏革军
这些年来,货币政策性质并没有根本性变化,几乎所有央行都把维护适度的物价总水平和经济增长作为基本职能,但不同经济体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却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特定的政治经济特征所决定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沟通和实施。
货币政策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中央银行的行为哲学,即要兼顾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以及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的关系,把握好动态平衡。我国不同于发达经济体也不同于小型的开放经济,货币政策的实施更为复杂,把握不同方面的平衡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把握不同政策目标的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被认为是宏观政策的目标,但不同经济体各有侧重。我国处于新兴加转型时期,需要时刻关注和警惕经济过热问题,需要解决结构性经济问题,因此适应自身的需要,坚持实行多目标制,始终强调防范通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从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看,曾多次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说明多目标制符合中国国情。需要说明,目标选择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目标也并非相互排斥,要经常依据变化的情况和货币政策的本质要求进行调整和权衡。
把握不同政策工具的平衡。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功能化,除了传统的政策工具外,各经济体中央银行相继创设了多种政策工具和便利。这是由于随着金融市场深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工具更加丰富,使得货币管理当局有条件有能力拥有更多的调控手段,加上宏观审慎理念的引入,使得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视野更加开阔。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引入就是我国政策手段创新的典型案例。但也要看到,不同政策手段在功能和力度上是有所差异的,需要根据市场需要相机抉择。
把握货币信贷存量和流量间的平衡。在促进经济增长时,各级政府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货币信用总规模、货币增长、贷款增量上,而相对忽视存量的调节。事实上,存量调节同样重要。用好用活存量对于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更为重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保持货币信贷强劲增长,有效抵御了外部冲击的负面溢出效应。这些流动性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发挥作用。因此,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时,应当高度重视内涵式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减少增长对信贷投入的过分依赖,妥善处理存量调整与增量调节的管理,把有限的金融资源用在刀刃上。
把握好资金与资本的关系。对所有的市场主体而言,资本形成能力决定了其信用能力。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要受资本充足性的制约,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样受制于资本金的大小,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影响商业可持续性从而导致潜在金融风险的加大。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融资规模从根本上取决于其金融生态环境,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资本的变化,关注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支持经济主体通过金融市场改善资本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资源的综合效应。
把握宏观利益和区域利益的平衡。货币政策实施中经常会遇到不同方面的博弈,中央和地方出于不同角度的利益考量,在认识上存在分歧。特别是,我国各级政府换届后,普遍存在极高的发展热情,许多地方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诉求,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争试点现象抬头。在这方面,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应当适应和配合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货币政策不应简单地迎合区域利益诉求,否则宏观调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要通过沟通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稳健货币政策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要求,符合区域发展的长期利益,发展经济不应过多依赖信贷投入和外延式增长,要更加关注结构调整和增长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