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货币基金的“12月效应”
国内货币基金每年12月的收益明显超越同年其他月份,姑且称之为“12月效应”。在通常的资产配置中,货币基金可起到降低组合整体风险和提供良好流动性兼顾低风险收益的作用。鉴于此,回报中心建议投资者在年末可以适当调高货币基金组合中的配置比例,充分把握货币基金的“12月效应”,让今年的投资理想收官。
国内货币基金每年12月的收益明显超越同年其他月份,姑且称之为“12月效应”。合理利用这一特点会有助于投资者优化组合的风险收益结构。
在通常的资产配置中,货币基金可起到降低组合整体风险和提供良好流动性兼顾低风险收益的作用。为优化组合收益,当预期货币基金在某个特定时段会有较为显著的收益,而同期其他资产类又未能显出亮点时,投资者应考虑增加组合中货币基金的配置比例。嘉实回报中心对2007年至2011年这五年所有货币基金的月收益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货币基金存在如下“12月效应”:货币基金在每年12月份的收益都高于当年1月至11月的平均月收益水平,以年化收益率来衡量,平均差距达到 0.9%。以2011年为例,当年12月市场上77只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为4.4%,而前11个月的平均年化收益仅为3.49%,两者相差0.91%。
为何货币基金会屡屡在年末出现一波收益上升的行情呢?主要是年末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不平衡造成的:供应不足而需求攀升。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是同业拆借、回购、短期融资票据等的主要交易场所,资金供应的主力是各大商业银行。每逢年末,囿于存贷比考核的约束,银行都会主动揽存,以求达到实现75%这一存贷比硬性指标。因此,相较于平日,年底市场内的资金供给量会迅速萎缩。与此同时,年底的资金需求却较为旺盛。年底也是会计年度核算的时候,各种企业都面临着财务结算和年末支出的压力,短期资金需求自然强烈。资金供不应求会推升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央行的货币政策和操作也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的资金供给。当下面对即将来临的年终存贷比考核,银行之间的揽储大战正酣。根据银率网公布的统计数据,自11月开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呈现井喷态势,当月88家银行一共发行2684款人民币理财产品。这些产品中,有51%属1个月至3个月期限的短期理财。
鉴于此,回报中心建议投资者在年末可以适当调高货币基金组合中的配置比例,充分把握货币基金的“12月效应”,让今年的投资理想收官。 (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