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战术”:中石油伊朗“进退法”
此前,中石油就陆续从靠近南帕斯气田的中东海湾沿海城市撤离施工人员,实施“平衡战术”凸显无疑。除欧美制裁因素外,伊朗国内本身的投资环境及政策制定也是掣肘中国石油公司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美国制裁阴影下,中国石油公司在伊朗的项目投资也被卷入泥潭。
历经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拉锯谈判后,伊朗石油部发言人2012年12月26日再度表示,由于中石油“缺乏意愿”不愿推进在当地的南帕斯气田项目,这一拖延日久的合同也很可能将被停止。
事实上,这已经是自2011年以来,中伊之间围绕这一项目的又一次表态。2012年8月,伊朗媒体就曾报道中石油已经从南帕斯气田撤走的消息。但中石油内部中层人士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称,中石油从未表示要撤出南帕斯气田项目。
一名外资油气公司前高管对本报记者说:“由于石油是伊朗的主要经济来源,伊朗正极力突破美国及欧盟对其进行的石油出口制裁,而作为伊朗最大的投资者,其对中国石油公司的施压可想而知。”
此前,中石油就陆续从靠近南帕斯气田的中东海湾沿海城市撤离施工人员,实施“平衡战术”凸显无疑。但数月之后,这一试图静观其变的保控战略则又遇到了新难题。
针对伊朗的新一轮催促表态,本报记者致电中石油国际事业部相关人士,对方则未能正面回应。
置换新区块
作为道达尔的接盘者,2009年7月,中石油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接管了道达尔在南帕斯气田的权益,成为其第11期项目的开发者,合约价值47亿美元。
位于波斯湾的南帕斯气田总面积达9700平方公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现的第一大气田,但在欧美对伊朗发起的轮番制裁下,这一储量超过51000立方千米的世界级气田区块也始终难以实现实质性开发。
而对于在“危机时刻”接盘南帕斯气田的中石油来说,进退两难无疑是对其最为恰当的形容。
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在伊朗投资油气项目的包括道达尔、埃克森美孚在内的国际石油公司有近20家,并涵盖上游勘探开采、技术服务、设备供应等各业务环节。但美国对伊朗发起经济制裁后,西方石油公司也相继撤离,而彼时正致力扩张海外资源版图的中国公司则一举成为伊朗最为活跃的投资主体。
“事实上,除了中石油外,包括中色、中铝、中国水建等其他中国企业也都在伊朗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这些企业目前的处境也都如出一辙。”国务院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人士表示。
但相比其他中资企业,中石油的投资金额无疑最为庞大,其所面对的多项难题也最为复杂。
接近中石油的知情人士透露,从2011年伊朗方面指责中石油项目推进缓慢开始,南帕斯项目的处境就已经以系统报告形式上报至了中石油集团管理层。随着事态进展,2012年9月,中石油总经理陪同高层访问伊朗,中伊双方也针对该项目达成了部分协议。其中,伊方在两个关键环节作出了让步:中石油最终将撤出南帕斯海上气田项目,伊朗方面则同意为中石油提供置换区块。在严苛的回购合同中,一些不利于中方的条款将得到修改。
“国外媒体说中方撤离了南帕斯项目,事实上中石油并没有彻底放弃,只是最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战略调整。”上述知情人士说。
稳中求进
来自伊朗石油部的官方信息指出,根据伊朗石油部部长罗斯塔姆·加塞米的指令,开发第11块海上部分的任务将交给伊朗国内公司承担,并“将很快把另一块开发风险较低的气田交给中方开发”。
“虽然退出了风险较高的南帕斯项目,但在伊朗的其他投资行为还将面临新的困难。”上述接近中石油的人士说。
除欧美制裁因素外,伊朗国内本身的投资环境及政策制定也是掣肘中国石油公司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此前,伊朗在上游油气领域普遍实行的回购合同合作则是让包括中国石油公司在内的承包方抱怨的焦点之一。
伊朗政府的回购合作政策始于1997年底,沿用至今。在回购合同中伊方规定,国外石油公司担任总承包方后,按照合同约定先期投入建设油气田,达到伊朗方面的标准后方能回收投资,且后期油气田收入与承包方无关。
这也就意味着,在政府审批进度缓慢的伊朗,承包方所面临的工期压力,和话语权限制也都极其明显。
即便如此,在伊朗投资总额已超过百亿美元的中石油仍将其视为资源战略的突破口。据了解,除将推的南帕斯项目外,中石油在伊朗还有三个项目,分别为Nasjed-Suleiman石油项目、北阿扎代干油田和南阿扎代干油田开发项目。
“虽然投资风险较大,但伊拉克和伊朗在中石油的海外战略版图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寻求机会时确保安全仍是最为首要的问题。”上述知情人士说。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尹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