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汽车制造商无惧中国增速放缓
拉索预计,本十年内中国乘用车的年销售量增速将仅为5%至8%,远低于2001至2010年十年间的平均增速25%。”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大陆市场的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以及与外国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开始转向海外市场以求提升整体业绩。
有在中国,一年近7%的增长速度才可能被认为是市场滑坡。今年1-10月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6.9%,虽然在其他领域这一增长水平会被看作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放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这样的增速就会被认为不如人意。
外国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倚重在亚洲市场上的销售,以弥补他们在本国市场的长期疲软表现。因此只要这些厂商的在华销量没能取得高速增长,则或许都能算得上是坏消息。比尔 拉索(Bill Russo)表示,过去五年,全球汽车销量增长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拉索是原克莱斯勒(Chrysler)中国区负责人,目前在国际咨询机构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担任顾问。
但汽车市场专家认为,中国新近出现的放缓了的增长模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中国汽车销量在2009和2010年分别增长了46%和32%,这使中国大陆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较预期提前了好几年。
但2011年中国的乘用车销量仅增长了5.2%,而今年到目前为止的乘用车销量增速则仅略微升至6.9%。去年中国汽车销量总计1850万辆,而美国的轻型车销量则为1280万辆。
拉索预计,本十年内中国乘用车的年销售量增速将仅为5%至8%,远低于2001至2010年十年间的平均增速25%。
与中国政府有关较为平缓的经济增速对于整体经济有利的观点类似,绝大多数的汽车行业高管对于目前汽车市场增速回落的局面表示欢迎,并强调还有很多中国消费者正在翘首以盼购置自己的第一辆车。
咨询公司IHS汽车(IHS Automotive)驻上海的林怀滨表示,市场上对本土汽车品牌的印象相对来说较为负面,但这已经不再符合客观事实。
林怀滨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一个汽车行业会议上表示:“很多人对中国的代工制造企业(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简称OEM)持悲观态度,但中国OEM企业的质量正在不断进步,与国外品牌的差距正在缩小。”
他指出:“但这些OEM企业的品牌形象较差,要使消费者了解它们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进步需要花费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大陆市场的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以及与外国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开始转向海外市场以求提升整体业绩。
针对当前形势,中国本土车企开始向较为冷门的海外市场大举出口——例如伊朗和伊拉克——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增长了27%,预计全年汽车出口量有望达到100万辆。
但是中国车企要想真正成为汽车行业里的国际化竞争者——这也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于本国车企的期望——它们仍需寻找途径打开自家门前的国内汽车市场,也即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
汽车业的高管们预计,在短期内,中国本土车企在国内市场上无法占据一半的份额。不过,五年前也没有人预见到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地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近年来的表现就连最出色的市场预测人士也感到困惑,而这一次情况可能也不会有所不同。
中国有150多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大多数人口生活在沿海发达城市以外的地区。汽车市场专家因此预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汽车销量增速至少能够保持一位数。问题的关键不在哪些人将成为汽车买方,而在于这些出售的汽车由谁生产?
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花了三十年时间,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试图成为真正能与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欧洲、日本甚至韩国车企相抗衡的全球化企业。
但近几年来,国内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目前已降至不足30%的水平。早前本土车企曾经主导竞争极为激烈的薄利低端市场,但西方汽车制造商凭借极具吸引力的迷你新车型已经攻入了这个堡垒。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华市场份额近期有所缩水。受中日两国间的一起领土争端影响,今年9月中国国内数个城市爆发了反日游行,打击了日系车的销售。目前这起争端还远远没有可望得到解决的迹象。
西方以及韩国汽车制造商似乎是日本车企市场份额缩水的主要受益方。西方以及韩国产的汽车因为质量标准较高,被看做是替代日本车的较好选择。
拉索指出:“在消费者心中重新树立起日本汽车是时尚之选的观念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拉索表示:“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永久性问题。”但他指出,日系车在华销售形势的回暖将有赖于中日两国间政治争端的解决,因而可能需要花费好几年,而非短短几个月时间。
日本车企损失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外国企业刮分殆尽,而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仍被认为是主要依靠价格优势进行竞争,虽然他们在近期为进攻高端市场做出了一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