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汇力度减弱 央行剑指汇率市场化
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连续增加两月后,11月再次出现明显回落,当月减少了736亿元,大大出乎市场意料。由此可见,11月金融外汇占款减少更多受到央行减弱购汇力度的影响,而央行减少外汇市场的干预有着十分丰富的政策含义。
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连续增加两月后,11月再次出现明显回落,当月减少了736亿元,大大出乎市场意料。笔者认为,外汇占款回落一方面与相关的监管政策导致企业集中购汇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央行为了大力推进汇率市场化而减少了购买美元的力度有关。
2012年8月20日,银监会曾发布《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即日起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应遵循“三真实”原则,即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进行真实会计处理以及体现真实受托支付;对于2012年底后到期的业务,要求于今年年底前入表。其核心条款是委托行和代付行都需要把同业代付纳入资产负债表内进行管理。而这就必然要占银行的贷款额度,在年底银行贷款额度腾挪空间很小情况下,银行也不得不要求企业加快用外汇偿还此前的海外负债,由此也就客观上促进了企业的购汇,降低了企业结汇力度,表现在数据上也必然是国家外汇局公布的代客结售汇的逆差。
但该金额在11月不会较大,原因在于外汇局2010年的文件就指出目前90天以内的“海外代付”业务明确不再占用代付申请行的短期外债额度,这意味着银行为减少短期外债头寸的累积,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大部分海外代付业务期限控制在三个月之内,同业代付新规的影响也就会主要体现在8月至10月,11月的影响会减弱。因此,真正对于外汇占款减少影响最大的因素还在于央行购汇政策的变化。
实际上,这种政策变化在今年9月已经表现的比较明显。9月以金融机构口径衡量的新增外汇占款达到1306亿元,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新增外汇占款只有20亿元,这表明虽然9月人民币加快升值促发了市场的结汇热情,但是商业银行在结汇后获得更多美元头寸后却难以将大量美元转售给央行。原因在于,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大大减弱了购汇力度,而在外汇市场失去传统的大买家之后,银行的外汇无法及时卖出,也就造成9月以来即期汇价频频出现“涨停”。这种现象在11月表现的尤为突出,如除11月16日及11月21日外,其他交易日人民币汇价都触及交易上限。
这也意味着央行在11月份美元购买的力度更小,这也迫使银行开始考虑如何减少自身的外汇占款,如11月部分美元头寸已经接近外管局规定的结售汇头寸上限的商业银行为了抑制客户的结汇意愿,已经将美元买入价下调至低位,在客户卖给银行美元只能换得更少人民币情况下,客户的结汇热情自然也就减弱,11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自然也就减少。
由此可见,11月金融外汇占款减少更多受到央行减弱购汇力度的影响,而央行减少外汇市场的干预有着十分丰富的政策含义。
第一,这是继今年4月央行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从0.5%扩大到1%之后,央行汇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央行将更多的汇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这虽然短期会引起市场波动,但是却会迫使市场主体主动探求汇率的新定价,伴随着11月人民币频频触及涨停,原本不活跃的3天远期交易由于不受1%波幅管理限制,也就更多获得银行青睐,11月下旬以来交易开始活跃,银行在获取流动性的同时也就更能发现市场价格,而银行定价能力的增强也为央行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扩大即期汇率波幅和放松汇率中间价的控制创造了条件。
第二,央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后也将使得过去传统的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央行买入外汇——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信用扩张的机制不复存在,央行也就更多获得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权。下半年以来,央行已经开始逐渐运用逆回购操作调节市场流动性,并根据国内经济状况确定货币市场利率,这也使得QE3、QE4之类的海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国内流动性影响大大减弱。在汇率升值与外汇占款及货币宽松逐渐脱钩后,央行可以更好地借用人民币升值来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中的流出,而这无疑有利于短期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及国际化发展。
第三,更重要的是,央行购汇力度减弱导致的外汇占款减少还将意味着央行正在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持有外汇,而这也正是当局推动“藏汇于民”政策组合的一部分。今后市场主体也将更多追求外汇资产的独立运用,这对于分散我国外汇投资风险、提高外汇资产使用效率将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私人部门对外投资正大踏步前进,1-10月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81.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大大高于去年1.8%的水平。未来我国私人部门拥有大量的外汇资产后,今后即使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人民币汇率也会由于外汇资产的回流而有望更加稳定。
正因为央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对于推动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外汇占款少增或减少很可能会成为常态,对此市场不必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