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 另类的货币“漂洗”过程
从上述角度看,所谓“影子银行”,就是资产的“漂洗”过程,是把资产漂洗得看似越来越美好、风险看似更小的过程。如上所述,中国的民间融资、小贷公司等并非影子银行,他们的利率已经足够揭示所蕴含风险,因此不必太过担忧。
新鲜词容易引起关注、争论和研究。自2007年“影子银行”被提出后,至今大家的研究讨论似乎越来越多,但不好的结果是,问题不是越来越清楚,而是越来越复杂。大家一股脑把银行之外的融资方式全部归入“影子银行”,不管是资产还是负债,不管是资金的融入还是融出,有时甚至一笔负债后面的资产还被再算一次,完全混淆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以及混合两种方式的“影子银行”融资之间的区别,也没能看清“影子银行”融资背后的动力,更不可能看清其发展方向。
银行与其他资金中介者的区别
根据郭凯博士最近的文章,能被称为“影子银行”,至少应能够进行流动性、期限和信用的转换(当然还包括其他特征)。这种转化是银行的特点,但只是银行货币创造这一根本特征的表象。银行是一个奇怪的实体,与实体部门依靠负债或者融入资金创造资产不同,银行可以通过本身的资产来创造负债,且它创造出来的负债非同一般:银行的负债,就是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银行每一笔贷款,不只是在转移货币,还同时创造货币。
银行与一般资金中介者不同之处在于:首先,银行可以从央行拆借资金,用于弥补短期流动性的不足,投资银行、基金证券公司却做不到这点。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转换。不难理解,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转为商业银行后,才能接受美联储的救助。其次,银行一般受到存款保险公司或者其他近似国家信用机构的担保,其负债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这就是所谓的信用转化。最后,银行负债自身是一般等价物,理论上讲,它不会产生流动性危机,缺资金的时候只要自己“资产”一下,钱马上就可以出来,因此银行不惧借短还长。这就是所谓的期限转化。
影子银行的“漂洗”过程
资本主义拥有如此众多优势,如任其野蛮生长,无疑会天下大乱,实体部门早晚会被其全部吞下,这大概就是前期资本主义的情况。列宁曾论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将高度融合。不过,在金本位制下,银行扩张本性会受到黄金储备的天然限制,银行经营会有所忌惮,这种天然调节方式到1929年大萧条已经终结。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分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实际上是把货币创造功能和控制实体能力隔离开来,同时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监管。
有监管就有监管套利,金融越是自由化,监管套利的愿望越容易实现。如果能把本来只是一般融资工具的东西,经过包装,变成像货币一样大家容易接受的东西,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利润。如果普通融资工具可以按照接近国债信用等级的价格卖出去,价格无疑更高,支付的利息更少。或者退而求其次,如果可以弄个接近银行等级的债券卖出去,同样可以省下不少利息。此等好事如何做到?往国家或者银行信用靠。
最简单的方式是GSE(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政府资助机构),即美国的“两房”。既然是政府资助的企业,信用一定不一般,实际确实如此,美国“两房”的债券利率只比国债低一点。殊不知,从法律上讲,“两房”所拥有的权利,只是在危机时刻可以从美国政府那里借来25亿美元,最后却把自身资产规模弄得超过5万亿美元,膨胀2000倍。最终的结果没有出乎债券购买者意料,“两房”太大而不能倒,但前提是美联储高度介入,从情急而出的QE1,到扭扭捏捏的QE2,再到毫不掩饰的QE3和QE4,债主不变,金额不改,但恐怕此美元早已不是彼美元。或许,早在“影子银行”在美国兴起之时,这种结果的伏笔已被埋下。除GSE,如果靠上像花旗之类的大型银行,以表外资产的形式进行包装,结果也差不多,当然这种靠法不是次贷的主流。
从上述角度看,所谓“影子银行”,就是资产的“漂洗”过程,是把资产漂洗得看似越来越美好、风险看似更小的过程。漂洗的过程当然不会如此简单直白。根据美联储的一份影子银行总结报告,漂洗过程一般分7步,甚至更长。如果从负债的角度看,既然资产如此美好,持有人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最可靠的东西——货币。如此,整个“影子银行”过程完成。不需要8%的资本,不需要众多指标监管,新鲜的货币被创造出来(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是计入M2的,是可以用来支付的,可以理解,当货币市场基金出现亏损时,美联储再也坐不住了)。
如上所述,中国的民间融资、小贷公司等并非影子银行,他们的利率已经足够揭示所蕴含风险,因此不必太过担忧。真正让人担忧的是那些偷换信用等级、未充分揭示风险、资金流向难以监管的体系,而那些才是真正让人担心的影子银行。
(作者范俊林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