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痛斥保险理财陷阱 新华保险产品被指没保障

2012-12-17 11:364359

今年春天,重庆肖先生的儿子发现,父母亲去存款却被误导买了保险,接着被保险人又被写成了母亲。专家指出,这一类所谓的分红险,作为保险没有真正的保障意义,作为获利投资的产品对消费者也不利。

  央视网消息:您家里要是有闲钱的话,您是会存到银行还是会去购买理财产品呢,可能您会说哪个能有更好的收益就选择哪个呗。五年前,重庆的肖先生家里人也遇到了这个选择题,本来是去存钱的,但是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一款所谓的保险收益更高,肖先生的家人就选择购买了这种所谓的保险理财产品,但是这次看似划算的投资,给肖先生一家带来的却不是高额的回报,而是无尽的麻烦。

  儿子在外打工寄回了钱,本来是件高兴事,而就是因为5年前老伴替儿子存了一笔钱,如今重庆的肖老先生的处境却变成了气愤和无奈。而事情还得从肖先生的老伴去银行存款的经历说起。

  肖先生的老伴识字很少,因为觉得这个理财产品收益比存款高,肖先生的老伴就把儿子寄回来让他们保管的两万元钱交给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并约定,这份保险每年交2万保费,连交5年,保费总计10万元。

  肖先生马上赶到买保险的银行,想挽回损失。然而银行工作人员给出的答复却超出了肖先生的想像。

  几天的时间,儿子的辛苦钱就从两万变成了一万三,这七千块钱的损失,是老两口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老俩口觉得那么就算给儿子买一份保险,也可以给儿子一个交待。但是,仔细研究了保单后,肖先生发现,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是自己的老伴。

  肖先生反复与保险公司交涉要求将被保险人改为自己的儿子。

  记者注意到,肖先生他们投保分红险的日期是2007年2月21日,从缴付收据上看,2007年,也就是第一次缴费,客户名称是母亲,2008年,也就是第二年开始,客户名称就变更为了儿子,这些证据说明,在首次付款之后,这份保险确实发生了某种变化。但五年后,肖先生的儿子回家过春节时,却发现,这份保险的被保险人根本没有变更。保险公司只是把投保人的名字改成了儿子的,母亲仍然是被保险人。这与肖先生一家人的投保愿望完全相反。

  事实上,肖老先生的遭遇绝非个案。今年春节,上海的许女士无意中发现,自己的生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这份保单的保险标的物。

  上海许女士父亲与重庆肖先生所购买的也是新华保险(23.65,2.15,10.00%)公司在建设银行

  代售的产品,这是一款名叫吉祥如意C款分红型保险,一年要缴保费26370元,缴费五年,总计保费应该是131850元,基本保险金额15万,保险期限15年。按照这份约定,这份保险的基本保险金额仅是总保费的大约1.14倍。许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花13万多元钱,只能买到15万多元的身故保障,这几乎意味着33岁身体健康的她在保险期间死亡可能比生存可能要大很多倍,这显然不合实际。

  而且,许女士在维权过程中发现,她父亲一共买了三份保险,缴费期为七年总计需要保费24万多元。可她父亲七年间全部的收入也只有21万,所以同时买三份保险根本不是她父亲能够承担起的。

  许女士还发现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所谓现金价值表,她父亲所缴纳的26370元,如果在一年内退出,只能退回12810元。一年内她父亲将损失13560元,损失率高达51%以上。

  保险本身应该是个光明正大的商品,但是,重庆的肖先生一家和上海的许先生一家都声称在银行存款受到销费误导,并且发生了违背投保人意愿承保,向超龄老人销售保险,保险合同伪造签名,所谓保险没有合理保障,向无经济能力人员推销保险等诸多不合情理,甚至不合法规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

  记者首先致电,卖保险的中国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建行营业厅内既有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卖保险,也有建行自己的员工代售保险,但是客服人员声称建设银行只管销售。

  事实上根据中国保监会的公告,今年前三季度,保监会和各保监局收到涉及人身险公司销售误导投诉2090个,占人身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的83.97%。从涉及的险种看,投诉分红险最多达到了1252个,占人身险销售误导投诉的59.90%,主要表现为销售时过高承诺产品收益、故意隐瞒免责事项以及将存单变保单等。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真正的保险本身应该是正常的金融产品,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什么要用误导的方式来销售所谓的保险呢?银行和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是真正的保险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一步展开调查。

  今年春天,重庆肖先生的儿子发现,父母亲去存款却被误导买了保险,接着被保险人又被写成了母亲。肖先生一家人的意愿没有得到任何实现,所以向保险公司提出交涉。几经反复后,保险公司提出让肖先生退保。

  肖先生此时才意识到,当初他们因为所谓收益高而买的这份保险,不仅没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提供任何保障,而且,收益方面也吃了大亏。而事实上,肖先生在实际退款时,本金并没有全拿回来。

  王成祥在仔细研究这份所谓的保险后发现,这份保险表面看起来很诱人,因为交一份钱可以同时实现风险保障和投资获利两个功能。以肖先生这个实例来说,他们五年分期投资总共10万元,得到了一个表面看起来为21.54万元的保障,同时还得到了4066.33元的收益。但是王成祥通过计算得出,假设这个保障是真的,肖先生也亏了一大笔钱。

  首先,王成祥随意选取了一款保障期为十年,保障范围基本一致,保障金额超过25万元的保险作为参照,这款产品分五年缴费每年仅需375元,一次缴清则只需要1500元。

  而实际上,肖先生的保险从来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过21.45万元的保障,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事故发生后,也就是被保险人死亡后,身故保险金等于身故时有效保险金额乘以身故时保单年度数比上保险期限。对于肖先生这份保单来说,保障最高的时候也就是第五年,他的实际保额仅为基本保险金额21.54万元加上所谓红利保险金额9千多元再乘以保单年限5比上保险期限10年也就是再乘以50%。也就是,肖先生得到保障最高时,保额也仅为112486.695元。保险法专家指出,新华人寿计算保额的方式匪夷所思。

  陈教授进一步指出,保险本身是有明确的构成条件的。

  而从新华人寿的这款红双喜两全保险(分红型)(C款)来看,并不具备保险的基本特征。按条款规定,专家算了一下,以肖云2012年的实际情况为例,他支付了10万所谓保险费,最高时也只得到了112486.695元的保障。即便按这个最高保障算,其保费与保障金额的比也仅约为1比1.12。而按照随机选取的被保险人年龄相似的保障也类似的保险产品计算,保险保费与保障金额之比一般都在1比160以上。也就是说这款分红险的价格是正常保险价格的100倍以上。

  专家指出,这一类所谓的分红险,作为保险没有真正的保障意义,作为获利投资的产品对消费者也不利。

  专家指出,真正的分红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互助型保险公司,买保险即为入股。这和新华人寿这种股份有限公司之间没有关系。另一种分红险是作为保险营销手段产生的,保险资金必然会产生闲置,闲置的保险资金进行投资活动有可能产生利润。如果从中拿出一部分来返还给消费者,就叫红利,但这个红利只是营销手段,不是股份带来的。总而言之,真正的分红险与新华人寿所销售的这款红双喜两全保险(分红型)(C款)没有关系。

  保险公司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肖先生的遭遇其实很常见。

  主持人:这种所谓的分红式保险理财产品,消费者认为自己吃亏了,业内专家也认为不合理,就是这种被指不合理的所谓保险理财产品竟然堂而皇之的在银行销售,被当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卖给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实际上呢,这种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甚至比同期的银行存款的利息还要低。所以在这里呢,一方面我们要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的高收益承诺,擦亮眼睛、谨慎选择;另一方面,银行和保险公司不应该为了片面的追逐利润,故意隐瞒收益率等关键问题,更不应该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而更为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该尽到监管义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银行和保险公司损害消费者利益,切实保护好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好,感谢您收看《每周质量报告》,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1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银保监会通报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 新华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上榜

2022-01-31 22:04
670

三宗罪20亿大案!银保监刚开出首张保险罚单:新华人寿不仅欺骗投保人,还编制40万份假材料

2018-10-20 23:51
43087

保险理财监管趋紧,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风险防控对策

2016-03-22 11:20
2316

18岁成人礼 新华人寿曝光净资产增速超预期

2014-09-17 12:11
1317

保险理财超高收益率有风险

2014-07-14 14:06
1672

寿险费率市场化时代的保险理财新观念

2013-12-30 11:54
105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