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保信贷与风险平衡大量买进承兑汇票
12月15日,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61亿元,同比多增421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5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105亿元。
12月15日,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61亿元,同比多增421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5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105亿元。
数据背后,11月份企业信贷增长的两大特点跃然纸上:一是,11月份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超速增长,完全打破了年底不愿放贷的铁律;二是,4561亿元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据了半壁江山,对11月贷款规模的提振功不可没。
两大特点的呈现,正是商业银行在既要“增加信贷规模”、又要“控制风险”之间的一种艰难平衡。
一位商业银行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同时满足了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规模和控制风险的需求。因此,“抢票”已经成为各家银行不约而同的选择。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急剧膨胀票据贴现需求之下,贴现利率已经从10月底的3%锐降到目前的1.5%。
抢票!抢票!
“抢票非常厉害!”某银行票据交易人员介绍说,自从10月以来,银行承兑汇票的市场需求呈几何型放大。
某大型国有银行一分支机构高管告诉记者,从11月份开始,总行开始鼓励分支行大量买进银行承兑汇票,并为此采取了各种鼓励措施。措施之一是,跟绩效考评挂钩。比如,在内部系统,各分支行拉来的普通贷款按照1%计提经济资本,而商业承兑汇票则按照0.8%计提,这等于该分支机构的经济成本这一项节省了20%。
也有一些商业银行,尽管没有给下属分支机构下达票据融资的硬任务,但是导向非常明确,“鼓励多做票据”! 某农信社高管告诉记者:“整个票据市场已经有点乱了!”
央行的各月度数据,也显示了票据贴现急速膨胀的需求变化。
今年前9个月单月新增票据融资规模仅为178亿元左右。
10月份,票据融资增加608亿元。票据融资占当月新增贷款规模的34%。
11月份,当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6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5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105亿元。票据融资占当月新增贷款规模的46%。与前三季度单月平均票据融资规模相比,增长了近12倍。
上述数据清晰表明,票据融资自10月份以来开始加速增长,11月份增速进一步提高,银行的信贷资源开始明显向票据贴现倾斜。
潍坊农信联社票据分析人员王刚介绍,央行统计口径中的票据融资,是指在某个时点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票据贴现的余额。这其中,包括了企业与银行的直贴余额和银行与银行间转贴中的买断部分。
也就是说,票据融资的急剧增长显示了直贴和转贴的量在激增,而相较而言,商业银行票据交易人员告诉记者,承兑的量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波动一般不大。由此导致在有限的票源之下,贴现市场的供求关系迅速变位,票据变得供不应求。
而银行之间转贴的强大需求,也对直贴市场起到了互相传染的效应,由此导致无论是直贴还是转贴都量价齐升。
从不同的机构看,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主要承兑方,而大型商业银行则是票据贴现的主要需求者。大多数票据经过中间层层转贴后,被大型银行最终持有,而中小金融机构则更多只是中间“过手”而已。
“票热”背后
急速放大的需求下,票据市场已经出现白热化倾向,不少中小金融机构在“跌跌不休”的贴现利率面前,已经出现成本收益倒挂,甚至开始选择退出市场。
去年底到现在,伴随需求的巨大波动,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利率一路走低。
2007年底,受货币信贷双紧缩的影响,票据贴现利率不断攀高,甚至一度出现无法贴现的局面。当时,票据贴现利率一度达到8%以上,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
但随着今年9月以来的形势逆转,在市场预期货币信贷政策有望放松的情况下,票据贴现开始快速回温。9月份,票据贴现利率已经跌至3.5%左右。
10月份,贴现利率降为3%左右。而到11月,票据贴现利率11月初降为2.5%左右,而月底则骤降为1.7%,至目前,已经接近1.5%。
急速下跌的贴现利率,已经逼近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的边缘,甚至对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已经出现成本收益的倒挂。
这种情况下,激发了两种市场行为。一是,融资成本的下降,激发了企业的大量直贴;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开始陆续退出票据贴现市场。
某信用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现在的贴现价格,我们持有票据,肯定是亏的。”
另一家信用社的人士也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没法做了,今年已经压低了票据贴现的规模。”
而一些北部省份常南下江浙“买票”的中小金融机构,也已“不去买票了”。
对于众多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大部分选择短期“过手”后迅速卖出,赚取差价。而大银行则成为市场的主要买方和最终的持有者。
但实际上,相关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如此低的贴现利率已经低于3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大商业银行持有的收益也几近为零,甚至有亏本的风险。
如此一来,悬疑顿生,大行为什么还要大量抢票呢?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大行大量买进,主要是为了做大贷款规模。”
由于票据贴现是一种借助银行信用而发生的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因而在账务处理上,商业银行持有的银票记为银行的资产,纳入信贷规模的统计。
这种转变与11月以来的信贷政策转向息息相关。
11月10日,央行行长办公会议上首次明确,扩大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鼓励合理扩大信贷规模,这成为上述转变的导火索。
信贷之变
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导向下,如何做大贷款规模成为商业银行当前的头等大事。
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年底前做大贷款规模有两大必要性。一是各部门要求加大信贷对内需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必须要有所作为,这是社会责任问题;二是,市场预期明年信贷政策会继续放松,这样商业银行需要赶在年底前“跑马圈地”,做大今年的贷款规模,因为明年的贷款规模的设定是在今年的贷款规模的基础上核算而来。
但年底前做大贷款规模实际上并不容易。
原因之一,由于企业效益普遍下降,而且很多企业改变了未来的市场预期从而缩减投资,信贷需求呈现萎缩态势。
山东省内某中小金融机构高管就对记者抱怨:“企业需求不足,往哪里去放呢?”他告诉记者,他们的一个客户,本来有100亿元的授信,原打算今年使用贷款80亿元,但现在仅仅用了20亿元。
而另一个导致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数贷款是一年一放,在很多贷款尚未到期的情况下,提供给市场的新增有效需求是有限的。
原因之二是,风险问题。自9月份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导致商业银行普遍提高风险认识,并产生“慎贷”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做大票据贴现的规模,则可以起到一举三得的功效。
首先,银行承兑汇票相较于新增贷款而言,风险比较低,其风险拨备的计提也相对较低;其次,银行承兑汇票的流动性比贷款要好得多,银行可以更灵活地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再次,它既可以做大贷款规模,又可以作为其资金运用的一种渠道。
并且,相对于贷款既要“抢项目”、又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票据贴现可以“一边决策一边做”,运作周期较短。
某大型商业银行地方分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年末了,纯粹的贷款谁也不愿意做。”而通过大量做票据贴现,既可以做大当前的贷款规模,又可以在明年卖出,以此腾挪出空间继续放贷。
而在另一重意义上,票据需求的激增,也与不断存在的降息预期有关,在市场普遍预期还存在50-100多个基点的降息空间,并且在央行不断缩减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准备金导致银行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9月份以来大幅增加了债券的投资力度,甚至不惜同业拆借加大债券投资,由此引发了所有的债券类产品的交易量价齐升。
对于商业银行的通过加大票据贴现而提高贷款规模,市场普遍认为,这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慎贷情节,它应该是一种比盲目放贷更理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