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只待国内政策突破
韩国、香港及伦敦等离岸市场传来的好消息,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展不错。今年以来,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离岸人民币回流中国市场方面下了诸多功夫,在RQFII、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ETF等方面推出诸多举措。
近段时间,人民币国际化捷报频传。12月4日,中韩达成货币互换协议,鼓励双边贸易中使用两国本币。韩国企划财政部和韩国央行并发表联合声明称,中韩央行将于本月稍晚开始通过银行向贸易企业贷出人民币和韩元,以用于贸易票据的结算。同日,香港、伦敦两地私营金融机构组成的人民币小组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会议,双方同意继续改善和扩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而首笔涉及人民币的证券回购交易已于3日完成。
韩国、香港及伦敦等离岸市场传来的好消息,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展不错。参与前述香港-伦敦会议的渣打香港行政总裁洪丕正表示,会议内成员不单讨论要增加外地企业使用人民币贸易,也要令不同地方的人民币资金融合。结合此次会议的结果看,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上,香港-伦敦轴心正逐渐成形。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RTGS)每日平均处理2500亿元人民币交易额,RTGS自5月底延长运作至15小时后,延长时段更额外增加每日20亿元交易。洪丕正表示,中国对外贸易中有12%贸易量使用人民币,较去年增两个百分点,预计至2015、16年可提升至近20%。他续称,未来要继续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作结算货币,通过贸易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另一方面也要增加跨货币的回购方法,壮大资金池。
从渣打香港行政总裁的表态里,我们可大致读出离岸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即通过贸易与资本两种方式,一步步做大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的存量与交易规模,最终形成体外循环。海外机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热情,也显然超出了中国金融决策层的预期。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其新著《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表示,中国需要借鉴日本,设立本币输出机构,使人民币“走出去”有路可走。就现在的形势讲,渣打等离岸市场上的私营金融机构,非常乐于承担输出人民币的职责。
目前来看,相比于离岸市场的盛意拳拳,人民币国际化的困境主要还是在国内。当前,离岸市场上的私营金融机构,已经在考虑市场融合的问题,希望把香港与伦敦的人民币资金池打通。但观察国内,在中国内地市场上,实现统一人民币市场的目标还遥遥无期,甚至没有写入作为指导纲领的金融业“十二五”规划里。若将人民币的国际化视为人民币在全球的大型循环系统,目前来看,体外循环的部分搞得有声有色,但在至关重要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方面,则显得十分滞后。长此以往,将使得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成为无根之水,从而渐渐失去活力。
这样的情形颇有些吊诡。因在其他货币的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并非本国的保守,而是海外市场上对于该种货币的接受程度不高,难以流通。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元。日元在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国际化,并从21世纪初起,因长期维持零利率,成为了国际套利交易中的主要融资货币。这样的国际化显然并非中国所乐见,投机性大于交易性,难以为本国实体经济添砖加瓦。
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避免上述的情形,其中的关键是,要让流出去的人民币能够重新流回,打通体内外循环的隔阂,形成循环往复的资金流动。归根结底,全球最大的人民币市场在中国国内,最大的人民币直接投资接受地也在中国国内。离岸人民币投资中国市场时所存在的障碍,终将影响到整个人民币“走出去”的宏图。
今年以来,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离岸人民币回流中国市场方面下了诸多功夫,在RQFII、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ETF等方面推出诸多举措。但这显然不够。对于任何一种国际化货币来说,货币与债券市场的统一与开放才是本币国际化最坚实的基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迅速扩展,正在倒逼国内的相关改革窗口期若错过了,下一个机会不知何时来临。
在安邦看来,未来几年应当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全球经济不景气,传统国际货币的力量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也有助于控制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民币国际化只待国内在关键政策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