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卖家”向“买家”转身?
据马来西亚贸易发展局官员介绍,举办此博览会的目的在于向更多的海外采购商推介具有马来西亚特色商品,在优势互补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据了解,马来西亚主要出口的商品除了食品、锡、棕榈油等初级原料制成品外,机电、医疗化工产品也占据了其出口份额的半壁江山。
11月27日~29日,第六届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博览会在吉隆坡开幕。到访的400多家采购企业中,有70多家来自中国。近年来,中马经贸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底,中国仅次于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据马来西亚贸易发展局官员介绍,举办此博览会的目的在于向更多的海外采购商推介具有马来西亚特色商品,在优势互补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中国调整外贸结构、大力扩内需促进口的背景下,此次来到马来西亚寻求商机的中国企业较去年明显增多。一些受访企业表示,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正在释放,很多消费者对来自海外的商品兴趣浓厚,借此时机引进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特色商品,做卖家的同时兼做买家或是突破自身外贸发展瓶颈的一种思路。
不少参展的马来西亚客商也表达成了开拓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景,但苦于信息不对称,他们认为,寻找合适的代理商与销售渠道非易事。一些中国企业也提及信息不对称难题待解。但记者发现,在本届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一些有备而来的中国企业带来了综合性的服务对接平台,力求帮助中国与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企业牵手成功。
“中国的一个省就足够了”
在与马来西亚客商的对话中,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中国市场广阔,哪怕只与其一个省合作,前景都是相当可观的”。
据了解,马来西亚主要出口的商品除了食品、锡、棕榈油等初级原料制成品外,机电、医疗化工产品也占据了其出口份额的半壁江山。
不少参展商同中国渊源较深。来自Motoplus的李先生向国际商报记者坦言,马来西亚生产机电和电器产品的历史比较久,基础较好,Motoplus这一无线电产品品牌不仅在中国宁波设有工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亦有专柜。但他也坦承,目前竞争非常激烈,商品溢价越来越低,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但相较于欧美等其他市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仍然具有较强吸引力。要知道,仅中国一个省的人口就相当于马来西亚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
提高商品附加值正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课题。马来西亚贸易发展局的官员向本报记者直言,提高创新能力、向产业链上游进发是马来西亚制造的发展目标。“与中国生产的大型机械以及相关工业零部件不同,马来西亚生产的机电产品多为小型的、电子电器类的,产业重构性并不明显。”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商务处相关业内人士解释说。
当然,与食品相关的农产品合作是中马经贸往来的重要一笔。马来白咖啡的创始人黄先生希望不虚此行。其实,中国消费者对产自马来西亚的白咖啡并不陌生,但中国国内却鲜有营销渠道。黄先生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养,依照目前的认知度,马来白咖啡进入中国正当其时。“中国那么大,我们只要一个省就够了。”黄先生笑谈,他参加本次博览会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合适的代理商,帮助自身开拓中国市场的营销渠道。同时,如果有中国的公司希望马来西亚的白咖啡加工厂做代工,也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带来马来白咖啡的黄先生,一些生产加工蛋糕、泡芙、饮料、保健品等食品相关行业的马来西亚客商也十分活跃。他们在向记者展示自身商品的同时,也表达了与中国客商合作的愿景。一位给欧美国家做代工的卖家就向记者坦言,中国人口众多,消费能力也日益增强,哪怕只与中国的一个省合作,前景都相当可期。“目前,我们期待通过代理商与做代工两种方式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据马来西亚官方统计,2012年1~9月份,马来西亚外贸整体表现低迷,外贸总额76.2亿美元,同比下降11.2%。但中马双边贸易仍得到较快增长,贸易额为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马对华出口1.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自华进口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4%。
虽然马来西亚对华出口绝对值不及自华进口的数额,但增长率却十分可观。马来西亚贸易发展局董事会主席马秀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马来西亚与中国合作不仅基础较好,而且潜力巨大。虽然国际经贸环境欠佳,但中国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未来仍有较大合作空间。
中国外贸企业转身做“进口”
不觉间,“扩大进口”这一频繁出现在各种经济报告中的提法,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外贸企业谋求发展的切实行动。记者发现,在本届马来西亚贸易博览会上,除了老面孔,亦有不少中国企业是首次前来选购商品。
来自昆明的真好旅游精品有限公司的简果带来了自己的采购团队。团队成员分别负责家具、农业、金融、旅游等不同门类。“农业产品(食品为主)我们已经代理了十几年,但其他领域的合作尚属首次,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宽拓深合作领域与层次。毕竟,国内消费者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新鲜感。”简果说,当然,借此机会推介中国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简果坦言,对于自己的公司而言,一些合作领域尚属首次,调研了解的成分多一些。由于切入点还不明确,虽然前来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但他们并没有现场签订单。
与简果有着同样困惑的客商不在少数,来自马来西亚的黄先生甚至直言,很多马来西亚客商虽向往中国市场,但找到合适的接入方式,仍然需花费很多力气,并具有一定的风险。“或许是出于自身的惰性吧,自己找代理,或报关、商检都太麻烦,如果能有个靠谱一点的机构为我们打点这些事宜就好了。”
当然,也有不少客商在现场一拍即合。青岛外贸城率领的团队受到了马来西亚工业部官员的特别接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团队成员之一浪瑞士实业仅在对接会现场即签下了50万马币(约11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购买合同。“我明显感觉到,参加这次展会的中国企业都是十分有诚意的,他们的认真程度比去年还要高。”马秀强高兴地告诉记者。
浪瑞士实业属于青岛外贸团团组成员之一,在外贸城“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帮助下,很多马来客商与中国内地企业牵手成功。青岛外贸城总经理于保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贸企业遭遇生存困境,青岛外贸城建立之初是为了帮助中国企业拓宽内销渠道,解决生存困境。但他们渐渐发现,转内销已不足以帮助外贸企业走出发展瓶颈。如果不将做进口视为发展的新路径,外贸企业转型恐沦为空谈。
其实,“扩大进口”已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再次强调,由于当前国际大宗原材料总体价格下降,我国进口增速出现回落,中国希望能够更多地扩大进口,保持外贸平衡。同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扩大内需的说法也被重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顺应这样的思路,青岛外贸城走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也应运而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这样的平台包揽了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与代理商等相关业务,前来洽谈的马来西亚客商络绎不绝。“因为青岛外贸城本身就聚集着众多的外贸企业,他们掌握着大量代理商、营销渠道、海关商检等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和资源,只要寻得合适的贸易伙伴,接下来的工作就容易得多。”“国内需求正在被释放,因此采购团采购的马来商品门类很齐全。”于保忠说,他们会把这些商品放置在外贸城“万国馆”中的马来西亚馆里,直接以展览和批发的形式,让中国消费者获得第一手资料。
外贸企业转身做进口虽是大势所趋,但过程不易。青岛外贸城被定位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如何进一步实现与海外市场的对接,促进外贸企业华丽转身仍然显得分量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