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形势的四个基本判断
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评估了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但是,尘埃尚未落定,这场危机仍在进一步演变之中。对此,笔者有如下四个基本判断
作者:刘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外事局副巡视员)
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评估了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但是,尘埃尚未落定,这场危机仍在进一步演变之中。对此,笔者有如下四个基本判断。
一、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美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政府干预;但另一方面,美国没有打算放弃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自由市场经济仍将是美国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自次贷危机一年前爆发后,美联储一直通过向市场注资的方式增加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但收效甚微。今秋次贷危机发展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后,美国被迫通过了空前规模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具体举措,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政府动用其中的2500亿美元直接购买金融机构股权,以促进金融市场尽快恢复正常运转。
美国政府的思路是:金融机构在无法获得巨额私人投资之前,只能通过向政府出售股权的方式,换取政府直接注资,从而使信贷市场恢复运转,避免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美国政府此一应对危机的举措被不少人士认为是明显的“国有化”,“违背和颠覆”了美国此前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甚至被认为“彻底改变了美国和美国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引发了激烈辩论。
其实,类似本次金融危机中的政府干预行为,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只不过规模大小和程度深浅不一而已。事实上,美国政府现在再度入股银行及相关私营机构,同样只是过渡性的安排。美国政府的救市,包括由国家购买私有银行股份,具有三重特性:一是在危机出现并且其他补救方式都无效时,政府才采取行动,属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二是政府持有股份的目的在于“注入流动性”及保护来自纳税人的资金的安全,政府并不参与企业、银行的直接经营和日常管理;三是待市场信心恢复并进入正常运行后,美国政府将撤出在这些银行、金融机构中所持股份,美国政府并设计了相应的鼓励私人或私营企业接盘,包括促使本企业回购的政策和机制。
11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纽约华尔街进行了长篇演讲,继续为美式自由市场辩护,认为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自由市场制度的失败,“自由市场仍是解决全球经济危机的最佳答案”。布什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介入不是万能药”,“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更多的政府(介入),而是更明智的政府。”在14日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举行的招待晚宴上,布什又将“确保自由市场原则”列为国际金融峰会的五大目标之一。所以,有媒体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要走上“国有化”的道路,甚至说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的性质的误解。其实,美国离真正的“国有化”还差得很远,而“国有化”也不等于社会主义,它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自我修复的范畴。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证据表明美国打算放弃或从根本上改变其所标榜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相反,美国将继续“扛起”自由市场经济的“大旗”。
二、本次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特别是高度发达同时投机过度的国际金融行业;但另一方面,就此判断美国已经处于走向“衰落”的“拐点”为时尚早
金融危机改变了华尔街的历史,并使美国经济面临一场罕见的衰退,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下滑0.3%,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从目前情况看,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仍会延续这种下滑态势,美国经济难免衰退命运。
但是,在危机不断加深、恐慌进一步蔓延之际,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少人曾预计,政府对金融业的救助行动将导致政府开支不断增加,再加上美国经济不断下滑,美元和美元资产将严重削弱,甚至存在崩盘的风险。但从近期看,实际情况却是相反:
一则,美元正因全球资金从高风险资产中流出以及融资套利交易的解除而获益。美元对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出现了大幅升值,对人民币也出现了短期的止跌现象。也就是说,美国引爆的金融危机反倒促进了美元的稳定。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美元依然是最受全球银行界欢迎的货币,占这些银行外币资产和债务的55%。
二则,美国政府的公债和那些有政府直接担保的按揭贷款债券也普遍出现升值,这包括美国政府接手“两房”后的若干住房按揭贷款债券,因为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实际上提高了这些债券的信用等级,使之成为“准政府公债”。数据显示,美联储代其他国家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也出现了增加的迹象。
这就说明,尽管金融危机始作俑者是美国,但当危机出现了全球性扩散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交换手段的地位反而得到了强化;同理,在股市以及其他投资领域出现全球性恐慌后,美国政府公债反而作为稳健的投资工具而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其实,美元和美元资产价值在市场上一定范围的涨或跌皆属正常,也不存在绝对的“好”或“坏”。但一定程度而言,美元和美元资产的抗跌性表明了投资者信心,避免了美国资产抛售、美元汇率暴跌、通货膨胀加剧和美国利率飙升,对于美国金融体系逐步走向稳定、疲弱的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也是美国经济具有良好弹性的征兆之一。
当然,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以及能走多远,至少尚需2到3个季度时间段的观察,美国经济也仍然面临着加速下行的巨大风险。但从长期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基本面和大国根基仍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毁伤。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自身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具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和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军事技术水平,也具有灵活的体制设计和传统的企业创新精神,在国际制度包括国际经济制度领域,也更具有应对风险甚至转嫁危机的优势和能力。从美国崛起为世界性大国后历次应对危机的经历来看,美国经济以及美国“软”、“硬”实力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弹性都是惊人的。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与其近500年来主要依靠殖民扩张获取全球大国地位的“前任”如英国等,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美国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遭受损失首当其冲;但另一方面,遭受损失最严重的可能倒是“震中”之外的地区,比如传统的西方大国和新兴经济体
作为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英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意外停滞,第三季度GDP环比下降0.5%,为199
2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萎缩,降幅也达到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英国——而不是美国——已经在事实上成为第一个进入衰退的主要发达经济体。有报告预计,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明年将下降1%,为199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且2010年英国GDP将仅增长1%。受疲软的GDP数据打击,英镑对美元汇价持续下跌。
就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召开前夕,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欧元区传出了“正式”陷入经济衰退的消息,这是自1999年欧元区成立以来的首次。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第二、三季度都出现了0.2%的负增长。由于第四季度正是金融危机开始显现对实体经济杀伤力的时候,因此只会较第三季度的情况更糟。分析人士说,欧元区经济衰退恐将持久,在明年年底以前很难出现转机。据欧盟委员会预计,明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仅为0.1%,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则更加悲观,认为欧元区经济明年将下滑0.5%。
从欧元区大国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受到了金融危机重创。作为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在衰退中陷得最深,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下滑了0.4%和0.5%。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成为继爱尔兰和德国之后另一个陷入经济衰退的欧元区成员国。根据欧盟委员会的预计,今年意大利、法国、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1%、1%和1.8%。各国还纷纷调低了2009年的增长预测。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日子也不好过。日本内阁府11月17日公布的统计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出人意料地再度下滑0.4%。日本央行还预计,2008财年日本经济将增长0.1%,增速大大低于该行此前预测的1.2%。
复兴中的俄罗斯受到重创。经济学家已经将俄罗斯明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约3%-4%,远远低于今年1-9月份的7.7%。投资者和普通民众抛售卢布,导致俄罗斯央行储备减少数百亿美元,卢布对美元汇率数年来也因而首次持续下滑且跌势加速、恐慌加剧。经济学家警告说,油价加剧下滑,再加上明年底前有1,800亿美元的债务到期,资本加剧外流,俄罗斯可能会消耗半数以上的外汇储备,俄罗斯经济甚至可能停止增长。
新兴经济体正成为本次金融风暴下一轮的重灾区。这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导致外需减少,对各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对外贸易萎缩;发达国家资金回撤影响新兴经济体吸引外资,并进而影响金融、证券市场稳定;投资意愿、消费意愿持续低迷。例如,大量持有美国债券的中东欧国家外资抽逃现象严重,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十分巨大。再如,巴基斯坦、韩国、印度等具有较大规模经常项目赤字和短期外债比例较高的新兴经济体,其本币均大幅贬值,货币危机的可能正日益出现。巴西等资源类国家和俄罗斯情况较接近,随着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国家收入和外汇储备锐减,货币贬值、经济下滑现象出现。
证券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在全球市场非理性的、甚至是恐慌性的暴跌中,多个国家的主要股指跌幅均超过了50%。这可是真金白银的国民财富蒸发。其中,所谓的“新兴市场”比“成熟市场”明显遭受了更多的损失,而在“成熟市场”中,西方传统大国又比美国遭受了更多的损失。据统计,冰岛股市累计跌幅近90%,“荣登”全球股指的跌幅榜首;俄罗斯股市一年以内累计跌幅达76%,位列全球股指跌幅榜第二位;中国A股累计跌幅接近72%,排在近期全球股市跌幅的第三名;越南从2007年10月的历史高点到今年10月底,跌幅达到71.67%;韩国首尔综合股价指数从2007年10月的历史高点至今,跌幅达到52.22%。在金融危机引发的资金抽逃风潮中,拉美百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近半市值遭蒸发,其中巴西企业在资本市场平均缩水47.4%。此外,秘鲁、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和阿根廷企业也蒙受巨额损失。与此同时,日本股市日经指数从2007年2月的历史高点至今跌至26年低位,本轮累计跌幅达54.85%;法国巴黎股市CAC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跌幅分别达到49.50%、40.40%、42.59%。而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从2007年10月的历史高点14093点到跌至10月28日的9065.12点,跌幅仅达到35.68%,明显小于全球股市平均跌幅。
证券市场生态说明:资金仍从全球流向美国市场,未来美股仍有望成为全球股市的领导者。面对如此局面,很难说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为“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证据,相反似乎加深了对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依赖。
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召开,标志着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已经起步;但另一方面,从当今世界相互依赖的程度与大国关系基本格局来看,“推倒重来”的理念与主张仍然缺乏现实依据
11月15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峰会制定了6项紧急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降息、制定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等。与此同时,与会领导人还就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行动计划,该计划涉及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以及完善问责制、加强监管、促进金融市场完整性、强化国际合作以及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五个领域,并为五个领域的改革分别设定了短期和中期目标。其中,改革当前金融体系,使之适应21世纪要求,是此次峰会与会各方的共识,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媒体甚至把这次峰会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相提并论,认为峰会将开创新的国际金融体系,连美国总统布什也表示,世界将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II”。
但是,未来针对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改革仍然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不是积木,可以随时“推倒重来”。在中国2万亿左右的外汇储备中,6000亿美元为美国政府的各种国债,4000亿美元左右为“两房”的住房按揭贷款债券。日本、欧洲以及新兴经济体都存在类似情况。特别是从本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一“重感冒”、欧洲就“休克”的角度看,欧美经济特别是金融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远超出一般的想象。所以,简单地“推倒重来”,或者说“彻底推翻”世界现行经济体系,建立“全新的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结果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金融混乱甚至灾难;从技术上看,这也是难以操作的提法和观念。把这种状况称作“美国绑架全世界”也不为过。
从现实的角度说,各国围绕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的利益角逐十分复杂。包括法国、英国和德国在内的主要欧洲国家领导人纷纷呼吁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建议,各国监管机构应该就跨国银行业务定期对话,并建立统一机制监管全球30家最大的金融机构。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更是雄心勃勃。他说,欧洲寻求改变金融世界的游戏规则。萨科齐还有意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称美元“无法再继续占据唯一世界货币的地位”,从而改变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独大局面,为欧盟争取更多话语权。对于这次金融峰会,日本也采取了积极参与的姿态。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说,日本乐于在创建全球金融新体系上发挥“领头”作用,因为日本拥有成功处理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峰会期间,日本宣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用以帮助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发展中国家。此外,日本还同意向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提供20亿美元。有“金砖四国”之称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呼吁,应该保证发展中国家有更多渠道得到发展资金,有权更多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新兴经济体国家进而提出了从根本上革新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张。但是,在谈及金融改革时,美国却出言谨慎。布什一再表示,寻求金融危机应对之策时切勿轻言放弃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他认为,“我们最好解决问题,而不是废除一个改善了全球数亿人生活的体系”;当前金融体系仍然是促进生产的“最好制度”。特别是在涉及多元货币体系、规则制定与投票权分配等方面,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主导多年的金融体系,因为这样的体系涉及美国的“核心利益”。
从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的结果来看,现行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将在总结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展开若干重大的机制和制度上的调整,但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现有国际金融秩序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而且也很难看到有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领导”的可能。事实上,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谢绝”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纽约联合国总部为峰会会址并扩大会议规模的建议,这样的行动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一方面,布什政府在多年推行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单边主义之后,如今却为形势所迫,愿意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寻求国际合作;但另一方面,它同样显示美国不会放弃其“领导”地位,任何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包括重要国际合作的达成,最终还都得“回到华盛顿来”。
我们当然注意到:从力量结构上说,包括中国、印度、欧洲和日本在内的有关各方通过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在本次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在共同监管世界经济领域里争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其中,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中国的发展态势和它将发挥的全球作用也更为引人注目。
但是正如以上分析,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仍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赶超战略”也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以今天中国经济的规模,它无力“拯救”全球经济;办好自己的事情,力所能及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这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选择,也是对国际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曾经为中国抓紧时间壮大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样的方针仍应是当前及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国际战略的根本取向。
从长远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既可以为中国人民带来切实的福利,更可以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端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反而可望出现崭新的局面。
本文原载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