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退变:中国式次贷危机
数据充分说明,由于中国影子银行基本上处于监管真空之下,它受高额利润驱使,不仅规模快速膨胀,而且无孔不入。天量的“影子银行”资金绕开信贷规模控制,逃避监管视线,渗透、潜伏进正规银行体系,这将成为中国金融体系致命的硬伤。
中国资金管理网讯,今年中共十八大期间,针对民间关于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担忧,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均表示,中国的影子银行和国外大有不同,而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相比小很多,且尚能处于监管之下。
早前,中国银行董事长肖刚就发表了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庞氏骗局”的观点,银行业高层及监管层对于影子银行与监管的表态,已让多年来本已处于风险监控话题焦点的影子银行问题再次引起市场关注。
如果任由影子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内发酵,将极易发生癌变,为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市场发生所谓“中国式次贷危机”并非不可能。日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田勇敏锐地指出了影子银行之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危害。
在今年9月份天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当主持人要求嘉宾用一句话概括未来5年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时,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脱口而出: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代资本市场的风险相连。目前银行发行的以“资金池”运作的理财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肖刚董事长犀利地点出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质。
一个如此敏感、尖锐而为圈内忌讳的话题,却被国内四大行的一位掌门人点破,媒体评论家形象地把肖钢董事长的伟大比作了那个在《皇帝新装》中口无遮拦的孩子。
实际上,也许肖先生似有多虑,因为国家信用是中国银行业大而不能倒的资本,在中国,即使是最基层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它把资金玩光了,资不抵债的时候,只要继续开门,只要政府愿意,丝毫都不用担心银行体系资金链断裂,危及金融大局的问题。银行业以国家信用来背书,只生不死,只要有存款进来,它就能活,就能用“时间换空间”慢慢消化风险。而比之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不符合监管指标即刻注销牌照的制度安排,我们的市场体制尴尬地正成了中国式的“优越性”的最佳注解。
现实是,中国的银行体系事实上的垄断,以及金融在管制中严重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滞后给“影子银行”提供了寄生的沃土。影子银行是指将银行贷款转化为各种信用产品,通过这些信用产品获得信贷资金或对信贷进行无限扩张。著名经济学家易宪容此前曾表示,中国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已在快速形成。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比重快速下降,而银行之外的委托贷款及信贷贷款等则快速增长。
当银行正规渠道的贷款利率在6%左右的时候,民间信贷市场利率却高达到20%以上,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了大量正式或非正式贷款中介公司出现,不同的信用产品产生,也激励了银行业务“表外化”。其中,银行理财产品是这种银行表外业务主导部分,2011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高达18万亿元之多。
数据充分说明,由于中国影子银行基本上处于监管真空之下,它受高额利润驱使,不仅规模快速膨胀,而且无孔不入。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风险有多高,仅是看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是无法判断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年社会融资规模快速扩张已经露出了影子银行的端倪,如果放任其发展,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一位监管官员曾毫不讳言地说,前几年“抱薪救火”的信贷洪峰中,哪家银行的分支机构没有一群担保公司老板围着转,银行要存款,他去拉,银行放贷款,近水楼台。其实不少存款就是贷款转化来的,左右手互倒,时点考核时用一下,平常大量转出去放高利贷,价格的“双轨制”让利益群体赚得盆满钵满。在经济下行周期,去杠杆化也同样让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海滩上的裸泳者。担保机构动辄把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信贷资金抽离于银行体系,玩弄于股掌之间,进行“神秘操作”和利益输送。
天量的“影子银行”资金绕开信贷规模控制,逃避监管视线,渗透、潜伏进正规银行体系,这将成为中国金融体系致命的硬伤。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曾表示,沿海地区约有3万亿元银行贷款流入民间借贷,是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形式。
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影子银行”存量贷款应该在20万亿元以上,已占GDP的1/2,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毒药”。今年以来,银行业资产质量劣化严重,内控案件频生,影子银行持续发酵,加剧系统性风险。而风险监管上的投鼠忌器,折射出金融改革的滞后。
纵观世界,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一个共同点是金融体系高杠杆的债务堆积和财政断崖的共振。数据显示,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超过美国的46%,未来几个月可望触及100万亿的天文数字。如果“影子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内任其发酵,极易癌变,将为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因此发生所谓“中国式次贷危机”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