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资行弃外资行 中资企业存款大搬家
“东亚银行在香港出现挤兑危机后,很多人包括中资企业都把钱从外资行挪到中资行了,这对我们打击很大,尤其是第三季度后。现在我们是没钱放贷。”一位外资法人银行个人银行负责人如此感叹。
“东亚银行在香港出现挤兑危机后,很多人包括中资企业都把钱从外资行挪到中资行了,这对我们打击很大,尤其是第三季度后。现在我们是没钱放贷。”一位外资法人银行个人银行负责人如此感叹。
部分外资行自三季度后在中国的流动性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12月9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继续呈反向变动,即中资银行存款大增,而外资行存款却遭遇滑铁卢。
这个冬天,外资行在中国遭遇了流动性寒流。作为中美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的成果之一,中国表示将在特殊情况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临时性通过海外关联机构担保或贷款方式增加其流动性。
存款大搬家
次贷危机以来,外资行母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已引起国内高度关注。上述外资行个人银行负责人称,今年三季度以来外资行在国内的日子非常艰难,其中就包括由于恐慌,很多国内企业和个人将在外资行的存款搬家了。
从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外资行的存款明显发生了“反向”运动。11月,中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356.5亿元,比上月多增135.6亿元;而外资银行存款却减少35.6亿元,比上月多减19.1亿元,同比多减148.9亿元。其中,外资银行企业存款减少38.6亿元,同比多减141.6亿元。
这种情况在10月已经出现,10月上海的人民币新增存款主要集中在中资金融机构。当月,中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220.9亿元,同比多增1239.4亿元;外资银行存款却减少16.5亿元,同比多减50.3亿元,其中在沪注册的15家法人外资银行上海分行存款减少16.7亿元。
并且外资行在外汇存款上也遭遇了滑铁卢,10月,中资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存款3.3亿美元,同比多增1.2亿美元;而外资银行外汇存款减少3.2亿美元,同比多减5.3亿美元。
在目前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存款不增反减证明了外资行面临的信任危机。
这不仅在国内,一些在外资行有大量存款的境外上市国有企业也已采取“搬家”行动。
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11月曾表示,在面对经济危机时,中远就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其中包括把中远在海外银行的借款,迅速转到 中国银行了,防止外国银行顶不住债,影响正常经营。
同时中远大量的运费都存在外国银行,在外资银行传出问题时,便迅速转到中资银行,“现在证明银行倒闭了,而我们没有出现问题。”
另一家大型国企相关人士也透露,为了避险,他们已把存在花旗银行的部分存款转移到中国银行设在香港的机构。
“现在是中国的银行比较安全,近几个月来,很多境外上市企业将他们在外资行的存款都转移到我们银行了,我们的资金来源迅速增长,现在反而考虑资金运营的难题了,因为外汇贷款需求大为下降。”一家大型银行的离岸业务负责人称。
解围
外资行在中国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同业拆借以及向母行拆借等。除了存款搬家外,拆借困难、外债指标受控等问题也让外资行颇为头疼。
10月以来,中资行在银行间市场几乎集体婉拒了外资行的拆借需求,促使部分外资行短时间内流动性告急。一家中资中小银行称,一家外资行迫于流动性危机找上门来,曾提出向他们拆借数十亿,他们考虑了一下,“基于几个月内他不会倒闭,最终还是拆借给他们了,但时间期限很短。”
从目前来看,花旗、汇丰都受到了次贷的重创,但其在国内保持了较低的存贷比水平,因此花旗中国、汇丰中国相关人士对外宣称其流动性保持较好,但是部分外资行在国内的确遇到了流动性的麻烦。
受制于此,外资行必须压缩贷款。11月,上海贷款投放以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按可比口径计算,当月中资金融机构实际新增贷款268.4亿元,同比多增117.1亿元,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1月外资银行贷款减少28亿元,同比多减158.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分别减少16.1亿元和12.2亿元。
不过中国的监管层已为此开启了“绿灯”。
为缓解流动性危机,中国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已表示,未来将推出包括TAF在内的多项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以缓解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期流动性不足。
“不过不到走投无路,我们也不敢用TAF,因为一用这个,市场对我们的信心就更差了,就更加不敢给我们拆借了。”一家外资行高层说。
同时,作为中美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的成果之一,中国表示将在特殊情况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临时性通过海外关联机构担保或贷款方式增加其流动性。
有意思的是,曾经入股中资行或许对外资行也是一种帮助。 北京银行近日给予深受次贷危机困扰的荷兰金融业巨头ING公司1.9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这家跨国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其中国业务。ING此前入股了北京银行16%的股权,在北京银行上市时,曾被称为帮助北京银行“麻雀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