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成品油定价机制择机多次,此时最佳
核心提示:综合最新的信息,近日备受关注的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可能呈现如下3种形态: ①、“+-4%”幅度不变,调价周期缩短为10个工作日。②、“+-4%”幅度不变,调价周期缩短为10个工作日,三地参考原油现货中的辛塔替换为阿曼。
2012-11-17 12:32:26 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马芸菲
核心提示:综合最新的信息,近日备受关注的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可能呈现如下3种形态:
①、“+-4%”幅度不变,调价周期缩短为10个工作日。
②、“+-4%”幅度不变,调价周期缩短为10个工作日,三地参考原油现货中的辛塔替换为阿曼。
③、取消“+-4%”的调价界限,调价周期硬性规定为10个工作日,调整幅度则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测算。 “在三种最新呈现的成品油定价新机制中,我较为倾向第二种。因为看起来比较实用,操作也方便,并且不会让成品油价格脱离政府监管太远。”中国经济学会理事、价格问题专家刘满平在斟酌比较三种形态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而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人士也确认,新定价机制调整调价周期、提升透明度已成定局,只待具体实施方案出台。
一番风雨14年,历经4次重大调整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再次呈现出了新的形态,无论最终方案将呈现出何种姿态,更接近国际油价,透明度更高都是改革的必由之路。那么调整调价周期、更换定价基准能起到哪些改变,周边国家的定价机制改革之路又有哪些可借鉴之处?“上涨快步走,下跌慢一拍”急需新机制来解决 现行机制为何非改不可?“上涨快步走,下跌慢一拍”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中石油海外开发公司的一位高级经济师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详细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目前国际油价波动很大,+-4%的幅度很容易满足,但22天时间间隔过长,因而即使最近国际油价曾一度大幅下跌,还得等够天数。但当等够了天数,油价再度上涨后,+-4%可能又不再满足了,因此调价窗口还是打不开。其次,上涨4%比下跌4%更容易,这不公平。例如,从100美元上涨4%,只需涨4美元至104美元;而从104美元下跌4%,需要跌4.16美元,直接造成了油价‘上涨容易下跌难’的事实。也证明了旧有定价机制有着非改不可的缺陷”
此外,中国进口原油并非来自北美,而是中东、非洲和欧洲,参考的是布伦特原油价格。目前布伦特没有WTI跌得那么多,而不少媒体和研究机构主要报道的是WTI原油期货的涨跌情况,这也十分容易引起公众误解。
如果目标是追求市场化和透明化,“取消‘+-4%’的调价界限,调价周期硬性规定为10个工作日,调整幅度则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测算”的第三种方案岂不是更贴近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如果新定价机制取消调价界限、缩短调价周期、更换定价基准具体的话,那么国内油价调整将更加及时、更加频繁、调整幅度更大,也更能真正反映国际市场走势,但不能期待它一下子就能解决成品油市场的寡头垄断体制问题。这个应该从市场体制建设和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等方面做起。”刘满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除了调价周期和调价界限,新定价机制也可能将三地参考原油现货价格中的辛塔替换为阿曼。替换的原因得从中国进口原油的结构说起。
目前全球有北美、欧洲、中东、亚太市场和加勒比等5大石油现货市场,其中,布伦特、WTI原油期货价格分别对欧洲和北美特别是美国石油市场的供需状况作出反应。由于我国原油主要从中东、非洲、欧洲进口,并没有来自北美,所以现行定价机制参照的是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油种,根据三地原油价格移动加权均价进行调整,纽约WTI的价格被排除在参考价之外。由于阿曼原油现货和迪拜一样,都是中东各国石油出口的定价参考,也是我国的原油重要进口来源国之一,所以新机制也有可能在这个方面有所考虑。辛塔位于马来西亚,近年来我国进口辛塔原油的数量在逐步减少。“将辛塔替换为阿曼,只能说加重了中东原油价格对我国成品油价格影响份量,反映了我国进口原油的供需情况,但如果要反映整个国际市场石油供需情况,没有WTI的价格作为基础,恐怕难以实现。”刘满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择机”多次,何时为最佳时机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还是各行各业的各路专家都大力呼吁要“择机”推出新定价机制。多次“择机”,却迟迟未见行动,这个时机就这么难选择?“我认为‘择机’就是一个选择方案实施的条件和时机。由于一个相对完善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二是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既要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要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三是能够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调整和关系。”刘满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由此,刘满平得出改革的时机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CPI涨幅不大,走势平稳;二是国内石油供求矛盾缓和;三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平稳;四是其它能源供应相对充裕;五是与资源税、消费税改革时机不冲突。”并认为,从目前的形势看,各项条件相对比较符合,适合推出新的机制。
若迟迟不推新机制,那么最受伤的恐怕还是“尴尬”的炼油产业。“原油价格92.5美元/桶是当前炼油企业的赢亏平衡点。”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相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并且在炼油业中,原油成本占炼油业成本的95%左右。所以在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炼油越炼越亏、地方炼厂纷纷减产停产以及成品油供应不足时,“三桶油”不仅要开足马力生产,而且还必须高价进口成品油,低价供应国内市场,以缓解油荒。
2012-11-17 12:32:26 中国经济导报
根据2011年的一份海关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进口成品油4060万吨,耗资327亿美元;净进口量为1490万吨,耗资119.3亿美元。平均外购价5050元/吨(不含增值税、消费税),高出炼油企业赢亏平衡点约791元/吨,按中石化2010年净外购量2467万吨计,外购成品油亏损额高达195.14亿元/年。所以,与公众相比,更期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恐怕就是这些炼油巨头们。 一个国家的高油价系于高对外依存度并非改革模式 要是论改革前后的相似程度,中国的情况与印度十分接近,并且印度原油的对外依存度更达到了80%以上。1997年以前,印度的成品油价格是统一由政府定价的行政定价体制。这种体制直到2002年完全被废除,并且开始实行新的市场定价的成品油价格机制。煤油和家用液化石油气(LPG)的补贴被纳入联邦财政预算。在这个时期内,石油销售企业可以根据国际成品油价格的变动自主调整其零售价格。
但进行市场化改革后的印度并没有看到油价更为合理的“曙光”,反而国民经济常年被高油价“绑架”,企业与公众都苦不堪言。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在发展中国家行不通?刘满平认为并非如此:“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石油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不仅我国和印度受高油价制约,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照样受此困扰。这个与本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不高有很大关系,与改革模式关系不大。”
而像欧美国家那样市场化定价的成品油市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以本国公司为主的、有国外公司参加的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国内市场统一开放。其次,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是分步实现的。再次,政府机构职能明确、统一管理,监管机构独立运作。第四,普遍重视和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储备已成为紧急状态下保证石油供应、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最后,各国成品油价格是通过具有发现价格和充分竞争功能的石油交易市场来决定的。“依此判断,我国成品油市场化改革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难的是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和统一开放。”刘满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链接·中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特点比较
1.印度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特点。首先,印度政府规定成品油以进口的平均价格来确定炼油厂的出厂价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成品油的竞争力,然而也容易助长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加重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其次,印度政府还规定,成品油消费税属于印度联邦政府税种。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际市场成品油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这使得印度的新消费税率也跟着不断地增加。最后,印度政府将对于煤油和LPG的补贴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然而,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成品油的成本也随之升高,这就导致政府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补贴金额。
2、中印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区别。首先,我国成品油价格机制对于成品油的价格设定了最高零售价,允许企业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定价,只要企业确定的价格浮动比例不超过8%就是被允许的,并且适当地压缩了流通环节的差价。而印度政府却是以成品油的进口平均价格来确定炼油厂的出厂价格。我国实行了最高零售价格,能够更加有利于企业间的竞争,更好地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
其次,对于相关税费的征收。我国主要将成品油消费税的征收放到了生产环节,根据成品油的生产量来征收消费税。虽然这样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税收,但是加重了企业的税费负担和成品油的成本。印度对于成品油的消费税的征收就是在消费环节,它采用混合征税的模式,即在按价征收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特别税率,这种税收政策的好处就是能够及时准确地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但这样也加重了消费者的税费负担,特别是在高油价时期,容易招致消费者的不满。
最后,印度政府将煤油和家用液化石油气的补贴纳入到政府财政补贴中。我国政府则是将加工的成本、税金和流通费用等成本都加入到成品油价格当中加以考虑,这样就能够减少石油销售企业对于成本的负担,但也使得成品油定价的透明度不够,在成品油价格上涨的时候也容易招致消费者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