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国际结算持续领跑
《投资者报》采访获悉,拥有大量高素质专家、人才是中行贸易金融业务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中行海外机构和代理行众多,初步形成覆盖全球的网络机构,也是助力中行国际结算业务持续领跑的重要原因。
《投资者报》研究员 邓妍
创新是维持市场优势的最佳法宝。
自成立之日起便投身于贸易金融服务领域,已积累了近百年专业经验的中国银行,伴随着国内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其国际结算业务不断革新,继续走在中国银行业的前列。
《投资者报》通过对近两年的银行业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厚积薄发的中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上持续取得骄人业绩: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行发挥集团海内外机构联动整体优势,集团国际结算量超过1.32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05万亿元,均保持全球领先。
具体来看,上半年中行内地机构国际贸易结算量超过6337万美元,同比增长16.45%,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近5273万元,国际贸易结算和跨境人民币结算市场份额均超过30%,继续保持同业领先;外币保函业务市场份额稳居中国市场第一,国际保理业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连续53个月排名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中行贸易金融条线的产品创新亦硕果累累。在抢眼的数据及创新性的强劲支撑下,中行荣登《投资者报》评出的2012“最佳国际结算国有银行”。而随着《投资者报》的深入采访,中行未雨绸缪,对新形势、新环境的应对性思考及所采取的行动,更值得业界学习、借鉴。
始终保持领先的奥秘
从一统天下、裹足难行的封锁期,进入到全面开花、在竞争中勇往直前的黄金期。中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得以在竞争中不断突围?这是银行业内不断反问的一个问题。
《投资者报》采访获悉,拥有大量高素质专家、人才是中行贸易金融业务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目前,中行专家在国际商会、国际商会中国委员会、SWIFT组织、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国际福费廷协会等众多国际组织中担任核心领导职务,在国际惯例修订过程中代表中国银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的话语权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中行海外机构和代理行众多,初步形成覆盖全球的网络机构,也是助力中行国际结算业务持续领跑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目前,中行已在港澳台地区和35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与179个国家和地区近1500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建立了代理合作关系,并率先与IFC(世界银行下属国际金融公司)、IDB(泛美开发银行)、ADB(亚洲发展银行)、EBRD(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四大国际开发银行组织开展福费廷、保兑和转开保函业务合作。
产品创新能力突出
中行持续领跑的另一要点还在于,该行贸易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突出,能不断满足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
《投资者报》采访获悉,中行在境内首家开办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并多年保持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对外承包工程风险专项资金保函等业务的独家办理权。针对近年来全球贸易结构变化和供应链体系的形成,中行致力于开拓供应链金融新领域,已建立起涵盖本外币、服务国际和国内贸易、同时能满足供应链核心企业和外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体系。
近年来,中行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陆续研发了以“达”字命名的一系列贸易融资产品,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基于货权和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获得市场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2011年,中行集团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7万亿元,境内行市场份额超过30%,在清算渠道、客户基础、金融产品、专业技术、品牌形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和领先优势。
新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亦在不断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投资者报》注意到,除了外部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国内有效需求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之外,金融脱媒化趋势明显、同业竞争更趋激烈均带来不小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中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表示,中行的贸易金融业务将紧密围绕中行发展战略,一方面充分发挥产品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客户,提高运营服务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产品创新,将贸易金融服务领域扩大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的全生产链条,将贸易金融服务融入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使之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务手段。”
他透露,今后,中行还将从国际结算业务向贸易金融业务转型,这意味着,中行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将从比较熟悉的传统单证等业务操作,扩展到贯穿于贸易链和产业链全过程的综合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