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掩盖了中国保险投资隐患?
如果现在保险资金大张旗鼓地要求进入银行体系、购入信贷资产,搞不好在短暂的繁荣之后,银行体系的风险将会转嫁给保险体系。中国保险业在这些年发展太快了,问题和隐患都被速度给掩盖了,现在需要居安思危和战略布局,切勿盲目冲动。
CCTV财经评论员苏培科撰文:假如中国金融、地产等诸多资产领域出现系统性调整,保险公司面临倒闭时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保监会密集发布了四个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扩大了保险资金可投资的品种和范围,其中境外投资范围由原先的香港地区扩展至25个发达国家和20个新兴市场国家。
投资品种由之前的股票和债券扩展至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货币市场类、不动产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信贷资产、信托计划等领域,几乎涉及了金融投资的各个领域,对险资投资是一次大松绑,这对保险行业来说既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但也有可能是一次金融灾难的开始。
险资运用的政策改革意味着险资在将来不再局限于股市和债市,投资主体和渠道将多元化,保险公司可以自主决定投资策略,“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虽然可以分散投资风险,但不确定性的风险也会进一步扩大。
在投资领域往往激进投资是与风险收益相对称,如果保险资金一改往日的谨慎投资,开始全方位出击结果也将会出现不确定性。
尤其险资的绝大部分是养命钱、保命钱,安全性应该摆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利润最大化的盈利性。
假如中国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金融、地产等诸多资产领域出现系统性调整,保险公司激进式投资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一旦险资出现大幅亏损,而新的保费收入又不足以填平窟窿,保险公司面临倒闭时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或许会有很多人说在中国不会有这种可能性,国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而且现在保险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暂时不会有这种风险和可能性。笔者当然希望不要出现这样的结局,但在金融市场没有什么不可能。
其实,目前中国面临着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现在中国全部的银行贷款已经超过60万亿元,远大于直接融资规模,而直接融资中的国债和公司债大部分都由银行持有,金融风险大量集中在银行体系。
如果现在保险资金大张旗鼓地要求进入银行体系、购入信贷资产,搞不好在短暂的繁荣之后,银行体系的风险将会转嫁给保险体系。
如果有一朝人们发现买保险并不保险或不能保障未来时,金融信用体系必将会出现崩溃。因此,险资投资还是谨慎点好。
中国保险业在这些年发展太快了,问题和隐患都被速度给掩盖了,现在需要居安思危和战略布局,切勿盲目冲动。
从资产规模看,1992年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仅为510亿元,2004年4月末中国保险业总资产首次突破1万亿元。截至2011年底,保险行业总资产达到6万亿元。
中国保险业在这20年间总资产增长超过了120倍,可以说是速度惊人,20年完成了别人几百年的积累,当然这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的财富增长息息相关,若一旦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和老龄化到来,中国保险业将不太可能出现这种爆发式增长的局面,中国保险业在未来10年恰恰需要做好这方面的风险准备。
近两年中国的保险业就已经出现减速的迹象,况且保险业是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的行业,如果过度强调高投资收益、“去保障化”,则保险的本职功能将会受到冲击。
在快速发展期,之前酝酿的各种矛盾和风险看起来不太明显,或许可以被这些年快速积累的保费收入给覆盖掉,但未来的压力会很大,如果从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角度出发,现在反而应该强化保险公司的资本约束力,要限制保险公司盲目逆周期扩张和鼓励孤注一掷地冒险。
现在的政策即使给险资大松绑了,但希望保险公司要量力而行,要将风险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未雨绸缪,说不定这是一次大洗牌和重排座次的机会,但最终的结果有可能是“剩者为王”,激进投资搞不好会死的很惨。
这一次改革除了给险资投资大松绑之外,还赋予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跑马圈地的权力,除了可以受托管理自己的保费,未来还将拓展险资以外的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其他合格投资者的资金管理业务,欲抢占未来中国财富管理的市场,还将于券商、基金、信托、私人银行等专门从事财富管理的机构进行血拼。
有竞争是件好事,但过度强化和过高地赋予保险机构投资理财的职能,淡化保障功能,让所有金融机构都搞多元化扩张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的交叉性将会加剧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这就要求金融分业监管格局尽快调整,以适应金融混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否则金融风险会在不同金融机构和部门之间频繁转移,有些金融产品或机构也很有可能会利用监管漏洞来进行“套利”。
因此,亟待改革当前的金融分业监管格局,尽快实施统一监管,设立一个超越部门利益的“金融安全协调委员会”非常有必要,以防止部门利益下的短期化。
同时,可以让这个部门承担起研究国家金融战略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任,让他们去积极研究成熟市场的历次金融危机,吸取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和构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战略宏图,避免中国金融市场再走弯路。
苏培科,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新闻主编、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