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风险:IMF称新兴市场增速放缓
IMF报告称,欧债危机和美国财政危机现在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唐建伟认为,风险是存在的,“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短期的资本趋利性也会吸引资本流入,加大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
IMF报告称,欧债危机和美国财政危机现在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禁要问,这将给新兴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本报记者 梁薇薇报道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在东京闭幕。据报道,在年会的不同场合,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都指出欧元区债务危机长期化和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是世界经济前景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张碧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个因素的确是目前影响世界经济的主导因素。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劳务需求方,好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要靠出口到美国来维护,对欧洲的需求亦是如此。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基本上认同这个看法:“短期内,欧元债务危机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尽管美国两党会有办法解决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但是就业问题是美国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不断增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央行不断推出。有媒体报道,巴西财长曼特加在参加年会期间就不断抱怨,发达经济体的过度宽松措施给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的通胀压力,是在发动“货币战争”。拉加德10月14日也表示,全球的宽松货币环境将导致新兴市场经济过热并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IMF发布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报告指出,虽然亚太地区是当前全球经济仅有的“亮点”之一,但是通过贸易和资产进口渠道,欧美发达经济体将把“不确定因素”的风险外溢到欧美以外的地区。同时,在年会开幕当天,IMF发布了最新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均将放缓。
“外溢已经在发生,未来这种局面会持续。”唐建伟表示,对于外向型国家而言,一方面,出口有负面的冲击,另外,欧美极度宽松的量化宽松政策也会引发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未来可能引起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新兴市场国家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这时,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就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拉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通货膨胀。
但是张碧琼的看法相对乐观。“相对于新兴市场来说好一些,因为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是有空间的。同时,新兴市场不是完全依赖这些欧美这些大国来运转经济的。影响肯定会有,但是这些新兴国家依靠自身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应该比那些落后国家和危机国家要好一些。但是需要根据这些国家的不稳定性做出调整。”
尽管美联储主席伯南克14日为其货币政策进行辩护,否认美国高度刺激性的货币政策损害新兴经济体。但是新兴市场的一些批评人士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推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将拉低美元的价值,这会引发巨大的资本波动,并增大新兴经济体经济过热的风险。
唐建伟认为,风险是存在的,“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短期的资本趋利性也会吸引资本流入,加大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
对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张碧琼表示,美国发行的货币,有可能是在金融层面转动,也有可能是在实体经济层面转动。如果说这种转动是在经济层面的话,对新兴市场来说还是有益的。如原材料的输入就会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动力。但是如果量化宽松政策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只在金融领域转动的话,就会影响物价。对美国来说,经济不会根本好转,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
对IMF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10月13日发表声明,针对各个经济体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声明建议,确保灵活的政策实施空间来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全球再平衡,同时需要密切监控大规模、多波动的跨境资本流动的潜在影响。
对此唐建伟认为,明年国内的货币政策会趋向于平衡,重要是平衡好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物价上涨之间,以及管理资本的流动和稳定汇率之间的关系。
IMF10月9日发布的报告下调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达7.8%,明年有所回升达8.2%,这两项数据较七月预测数据均下调0.2个百分点。
从中国走出去的IMF副总裁朱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认为,IMF将中国经济增长率调低至8%以下“未必是坏事”,朱民表示,中国在过去数月采取了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这将确保中国不会硬着陆,但中国在金融和财政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政策余地,尤其是在结构改革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