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政策的教训

徐瑾 |2012-10-24 09:431124

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三季度GDP增长为7.4%,9月CPI则为1.9%,中国经济季度增速从2011年初连续下台阶,但情况未必过分悲观。【中国经济政策的教训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对比疲弱宏观数据,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企稳。

经济仍是中国棋局的重要筹码。

  通胀是否触底?经济是否回暖?换届之前的北京,这些疑问和政治八卦一样为人津津乐道。10月以来,世界银行以及IMF等国际机构基于低迷的国际贸易,纷纷调低中国的增长预测;与此同时,中国总理温家宝近期则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官方预定7.5%的全年增长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这一表态也被评价为年初以来对中国经济的“最乐观评估”。

  这一次,温总理是否过于乐观?很可能不是,近期宏观数据显示艰难的去库存过程接近完成,换而言之,中国经济或许的确正在筑底。

  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三季度GDP增长为7.4%,9月CPI则为1.9%,中国经济季度增速从2011年初连续下台阶,但情况未必过分悲观。在经济下行周期,GDP环比因素不可忽视,三季度GDP环比增速为2.2%,高于二季度;更进一步,9月PMI达到49.8,虽仍旧低于50的荣枯线,但是已属数月来首次回升。

  数据之外,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更值得探究。从经济企稳中,又可得到什么教训?

  经济运行虽然不如时钟那么分分钟精准,却也自有其周期。如果更长时段地考察,中国经济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事实上已经历了特征鲜明的几个宏观周期,每个宏观周期都由复苏、繁荣、滞涨、萧条四个阶段组成;与之对应,则是微观企业层面的被动去库存、主动加库存、被动加库存、主动去库存行为——这一过程自发而残酷,却也往往使得 “优胜劣汰”法则在经济世界得以实现,长期而言,对于经济的创新以及增长无不裨益。

  尽管每个周期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但每个周期的阶段结构并不相同,有些繁荣期长,有些则萧条期长,不仅反映出经济冷暖,更折射出每个周期不同的运行特征与政策应对。考察最近这一周期,比起此前几轮周期,最典型特点是复苏与繁荣期很短,而滞涨与萧条期很长。

  2009年一季度,在四万亿刺激政策作用下,经济迅速从萧条期进入复苏期,并在短短7个月之后演变为失控般急升的繁荣期;该阶段在2009年11月截然而止,经济增速又从最高点开始下滑,同时通货膨胀却日益严重,这意味着经济正式进入滞涨期,并延绵到2011年7月,时间长达18个月,在近些年历次中国经济周期中,可谓滞涨期最长者——根据笔者统计,历史上其它周期的滞涨期大约为6个月,而本次周期的滞涨期长度是平均长度的3倍有余。

  之后,从2011年8月至今,中国经济一直在萧条期中挣扎。不仅经济增速连续降低,而且微观经济层面的压价甩货行为大量涌现。迄今,萧条期已经持续了13个月,几乎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经历的萧条期相当。

  按照传统定义,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就可以被定为衰退,但对于中国而言,如果GDP增长连续两个季度在7.8%以下,即可被视为具有衰退的部分特征。也正因此,这一期间微观层面的硬着陆已经比起宏观数字更为痛苦,资本市场亦一蹶不振。

  那么,本轮十余年间史无前例的萧条时代,起因何在?不少人认为外部需求放缓是主要推动力,但这只是部分原因;探究本轮周期扭曲的时间结构的症结,也正是源于上一轮刺激政策用力过猛。

  【中国经济政策的教训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对比疲弱宏观数据,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企稳。从历史周期看,中国经济或已筑底,开始走出十余年来最长萧条期,但需谨防再度“播下刺激,收获衰退”。 2012年10月19日 06:35 AM

  中国经济政策的教训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瑾【作者微博】

  字号

  最大较大默认较小最小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

  回顾2008年末的四万亿政策,其刺激力度之大、信贷失控之严厉、过剩产能之庞大、结构扭曲之严重可谓前所未有。这一大手笔使得中国经济迅速获得V型反弹,其看得见以及看不见的代价,则需要不少时间慢慢消化。

  回头来看,如何正确理解经济波动?或许应该多份平常心。虽然学界对于经济周期定义与划分各有不同,从数十年到数年都有,但经济自有其周期则是不争事实。过去十余年年,坊间所谓下滑、过热、通胀等问题,往往都源自总需求不足引发的短期经济波动,不可避免,也属正常;如果贸然大加干预,不仅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还会扰动经济自身修复,得不偿失。

  这一道理看似浅显易明,但“有所作为”的想法往往在现实中更有市场,政治周期、外需恶化等因素叠加推动之下,政策往往一再伸出“闲不住的手”。中国不少所谓宏观调控政策,往往不乏行政特色,具体而微的政策比比皆是。按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等人整理,中国有20多个宏观调控工具,除了提升利率、减少出口退税等常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之外,开启或加快IPO、收紧供地“闸门”、重大案例查处等非常规手段亦是“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工具选择。

  在传统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理念之下,当外需一旦有萎靡迹象,政府刺激政策往往应声而起。火力全开之下,数据看似好转,但是其背后则必然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但更进一步思考,就长期增长而言,“三架马车”的理论并不可靠,更本质的动力源自创新与制度等因素推动之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放眼当下,经济虽已逐步企稳,上轮刺激教训也历历在目,但是再一轮刺激的呼声渐次又起,不可不慎,不可不戒。幸运的是,虽然地方版四万亿纷繁迭出,迄今中央并未出台实质性大幅刺激计划。

  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期载誉回国,其预测中国经济会继续维持8%的潜在增长率,引发诸多争议。8%的口口相传,已经成为近乎政治家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魔咒,回头思考,增长为何?政府调控能否真正带来增长?换而言之,就未来而言,如果忽略中国经济内在投资回报率以及潜在增长率必然下滑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永远都只会重复相同的教训:播下刺激,收获衰退。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xujin1900)

0
标签:中国经济 政策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摩根大通:中国经济温和增长,复苏态势稳固

2024-05-23 17:26
88496

魏建国:制度型开放将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12-04 21:56
143799

汪涛(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预计9月增长动能企稳,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4%

2023-10-16 12:54
6757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将会跑出一个“加速度” 消费也会加快恢复

2023-09-28 14:57
90735

专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经济仍处在恢复期 需求收缩是首要问题

2023-07-22 08:21
18781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