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经济转型不可轻视传统产业
据国内媒体报道,法国南特人民银行近日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在4年内赶上美国、5年内追平欧元区、7年内与日本持平。压低通胀水平,阻止名义工资无意义上涨,降低生产经营比较成本,尽可能地保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提高实际工资,增强民众幸福感。
据国内媒体报道,法国南特人民银行近日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在4年内赶上美国、5年内追平欧元区、7年内与日本持平。近年来外媒热议,工资水平快速增长正威胁“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动摇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国内不少学者则疾呼:“中国制造”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实际上,以为只要创新就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继续高增长是一种认识误区。创新是熊掌,但传统产业不是鱼,而是另一只更大的熊掌。
首先,中国劳动力成本这一轮陡然上升有政策原因,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原因,更有近年来严重通货膨胀的原因。正因如此,劳工生活水平并没有从工资上涨中得到太多改善,食品、住房、交通等价格上涨导致实际工资增长微弱。既然工资上涨并非正常,那么遏制国际竞争力下降就不能独沽转型升级一味。压低通胀水平,阻止名义工资无意义上涨,降低生产经营比较成本,尽可能地保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提高实际工资,增强民众幸福感。
其次,虽然创新不可或缺,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却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旨在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创新产业同时兼具高收益高风险和低就业特性,而面向成熟稳定的基本生活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同时兼具低收益低风险和高就业特性。
如果转型升级不能弥补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流失造成的缺口,中国就会面临贫富悬殊、畸形城市化、高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增长率、社会动荡等怪象并存的“拉美陷阱”,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高风险性。
创新产业不仅创业风险大,守业风险也大。市场经济的资本利润率总是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的,任何非垄断高利润率都不可能长久。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曾经在互联网主导的“新经济”驱动下风光一时,随着各国资本奋起直追,其高利润、高成长性、高经济带动性光环迅速褪色,到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就不复国民经济引擎的地位,迫使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祭出启动房地产金融泡沫的赌徒手段来复兴经济,最终一步步滑向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
相比高风险的创新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利润率已经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收益低但却相对风险性较低的有效生产力,而这就意味着数量稳定和庞大的就业。对于人口大国来说充分就业至关重要。没有充分就业就没有可持续的有效需求,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快速增长。
创新是必需的、必要的,但并不是经济发展唯一的推动因素。应该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而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产业则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世界经济史已经证明,创新产业不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支柱产业,只能起到排头兵作用,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需要保障充分就业的普通制造业的坚实基础才具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