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亚洲首要任务是支持非通胀性增长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2日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更新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速已经放缓,但IMF相信亚洲仍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亚洲决策者的首要任务是支持非通胀性(non-inflationary)的增长。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2日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更新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速已经放缓,但IMF相信亚洲仍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亚洲决策者的首要任务是支持非通胀性(non-inflationary)的增长。
随着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遭受挫折,外部冲击是亚太地区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势头减弱也对区域经济造成了影响。报告称,2012年上半年,亚洲整体的GDP增长率已经降低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
亚洲仍是引擎
随着通胀压力减轻,宏观经济政策态度总体支持国内需求,一些国家为应对经济放缓还采取了进一步宽松措施,金融环境总体宽松,资本流入已经恢复。
展望未来,IMF预计亚洲经济增速将会逐渐回升,亚洲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者,明年的增速将比世界经济平均增速高出逾2个百分点。
然而,报告警示亚洲仍面临不容忽视的下行风险,尤其是欧元区危机。因此,IMF建议,亚洲决策者的首要任务是支持非通胀性增长,保持金融稳定,并对弱于预期的增长作出及时反应。同时,将重心转向结构性财政改革,实现更加可持续和更具包容性的增长也是重点。
欧元区经济疲软导致的负面贸易溢出效应打击了亚洲出口。亚洲整体的实际GDP增速在2012年上半年平均达到5.5%(环比),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但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国内因素也导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放缓——中国正在努力让经济软着陆,而印度则是投资者情绪疲软。
随着经济活动走软和全球商品价格下降,亚洲的总体通胀率在2012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回到“安全区”,这让亚洲地区的很多央行有条件开始降息。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实际政策利率和贷款利率比2008年前的水平低150点左右,有助于亚洲维持国内需求的良好环境。
报告称,鉴于亚洲工业国家、大型新兴亚洲增长领先国家以及较小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体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经济活动下滑,亚洲经济增速不太可能在2012年下半年回升。总体来说,亚洲经济增速预计将在2012年放缓至5.4%,比2011年下降0.5个百分点,比IMF的4月预测低0.6个百分点。而2013年的温和增长主要来自外部需求增强,区域内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结构性调整
IMF认为,中国硬着陆的概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又会对区域造成巨大影响:“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增长引擎,硬着陆会对区域经济体构成显著影响。”正如IMF在2012年对中国的溢出报告中强调,中国大陆的投资速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会让与其供应链紧密相连的一些亚太地区经济体的GDP增速下降超过0.5个百分点,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等。
那么中国的刺激政策空间又有多大?
IMF亚太地区事务主管辛格(Anoop Singh)10月1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正在退出2008~2009年的货币政策,不会进一步刺激,“但是如果受到进一步冲击的话,在财政政策上有更大的刺激空间。”
辛格告诉本报记者:“展望未来,中国的增长模式要从投资驱动型转为消费驱动型,一定要进行结构性调整。这在"十二五"规划上已经表明,7.5%的经济增长目标就是要对增长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