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直接融资模式 为实体经济发展添动力
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交易商协会的成立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截至2012年7月末,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余额达到3.59万亿元,占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60%;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达6.2万亿元,占我国债券市场整体余额的25.8%,市场规模已排名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二位。
“走,直接融资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多渠道去融资。“温州要想抢占金融高地,必须要抓住直接融资的新机遇。一旦你开启直接融资这扇门,你会发现世界更宽广。”浙商银行温州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守强说道。
而在10年前,间接融资“一统天下”,直接融资“小荷才露尖尖角”,10年后,前者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后者则快速成长,得到了广大企业和投资者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而且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10年来,伴随股票市场快速发展和债券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金融脱媒”进程也大大加快。这不仅有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有利于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降低系统性风险隐患,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进程,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股票市场力挺实体经济
截至今年6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2444家,比2002年末几乎翻了一番;两市总市值22.62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近5倍;境内股市累计实现筹资4.47万亿元(不含定向增发中非现金资产认购部分)。截至2011年底,A股融资规模为7941.90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了近10倍。
毋庸置疑,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完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引领了企业管理模式和治理水平的改善。
中国神华、中石油、中石化、宝钢、中国人寿、中国建筑等规模大、盈利强的大型企业也陆续迈入资本市场,并日益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更加突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金融体系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股份制改革也是经由资本市场完成的,并由此走上健康快速发展道路的。
在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2年底不良贷款率高达25%、平均资本充足率仅4.25%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决定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从2003年中行率先股改伊始,直到2010年7月农行上市收官,四大银行经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股改,已经“脱胎换骨”,步入了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
截至2011年末,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07%、9.50%、10.07%、10.97%,远高于8%的现行国际标准。从盈利能力看,201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实现净利润6239亿元,日均净盈利17.1亿元。
正是通过这场历时8年之久的股份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改变了银行财务状况,使其拥有了持续创造盈利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奠定它们能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基础。
在服务大企业融资的同时,资本市场还通过各种创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2004年5月,深交所设立了中小板,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另一个春天。截至2012年6月底,已有683家公司在中小板上市,比8年前增长了67倍,总市值高达3万亿元,比8年前增长了187倍。而在融资方面,中小板亦不逊色,8年共融资近600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8.75亿元。其中首发融资额近4700亿元,增发融资1200多亿元。
资本市场丝毫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于2009年10月推出了创业板。截至6月底,已有332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为0.85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93%,属于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占89%。此外,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6%。
总体看,中小板、创业板重要意义在于,企业上市的首次融资和后续再融资能显著增强公司资金实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促进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型。事实表明,很多公司在上市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债市大发展提升直接融资规模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方面首选的是股票市场。在市场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股票市场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债券市场发展在2008年之前却步履蹒跚。
数据显示,2002~2007年间,企业债券累计融资为7937亿元,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达8068亿元。分年度看,除了2005、2006两年外,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对于企业债券的比重都大于1,平均为1.54。
而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向债券市场注入了巨大活力。5年来,交易商协会坚持场外市场发展方向,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定位于机构投资者,改审批制为注册制,坚持市场化方向,推动银行间市场发展。
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交易商协会的成立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截至2012年7月末,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余额达到3.59万亿元,占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60%;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达6.2万亿元,占我国债券市场整体余额的25.8%,市场规模已排名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二位。
这些成绩都是来自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填补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空白;推出定向发行方式,形成了定向发行和公开发行双轨并行的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发行机制等等。
在此形势下,2008~2011年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达16837亿元,而企业债券累计融资为42611亿元,是前者的2.53倍。分年度看,企业债券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比例都大于1.5,平均为2.6。其中最高值是2009年的3.69。
事实上,除了交易商协会外,证监会也在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今年6月,证监会推出了一个中小企业私募债,采用注册制,而非核准制,乃是债市的又一重大创新。截至2012年6月底,已有22家企业发行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募集资金20.58亿元。
总体看,随着债市迅猛发展,直接融资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数据显示,8月企业发行债券净融资规模达2584亿元人民币,为年内最高,在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约20.8%。
直接融资市场将大步前行
近年来,随着股市和债市的蓬勃发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稳步提高,在降低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的同时,无疑增强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2年的92%下降至2011年的58%,我国经济长期单纯依靠银行体系的融资格局逐步改善。“随着金融创新快速发展,未来人民币贷款占比有可能更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表示。
而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原因何在呢?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一方面,相对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有比较强的吸收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吸收风险意味着直接融资能够支持实体经济体中的一些创新活动,因为创新活动本身带有风险。因此,非常有必要来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总体看,从中国现状来讲,直接融资比例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事实上,我国直接融资十年来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从2002年到2011年,包括股票和债券在内的直接融资规模增长17.1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合计融资1.80万亿元,合计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4.0%。其中,2011年,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13658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5倍;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77亿元,十年间增加了近5倍。
而这仅仅是个美丽的开始。就在刚刚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十五”时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为5.03%,“十一五”时期年平均为11.08%。“十二五”时期,在继续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支持下,预期非金融企业股票和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显著提高。
蓝图已然绘就,使命责不容怠。在股市方面,一系列制度性建设将为股市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有助于确保股市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直接融资渠道。而在债市方面,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于今年4月份成立,意味着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或将步入统一互联时代,以便更好地满足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将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