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保与理赔共增中信保直面“七年之痒”
在金融海啸阴霾下,以少有姿态“晒业绩”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信保”),或许正面临承保与理赔金额同时骤增的“尴尬”。 站在 “七年之痒”的历史时点上,身处我国防控外贸风险第一线的中信保,该如何诠释政策性保险的“惟一性”?策略转型还是有的放矢的坚守?
在金融海啸阴霾下,以少有姿态“晒业绩”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信保”),或许正面临承保与理赔金额同时骤增的“尴尬”。
站在 “七年之痒”的历史时点上,身处我国防控外贸风险第一线的中信保,该如何诠释政策性保险的“惟一性”?策略转型还是有的放矢的坚守?
承保与理赔双双走高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信保承保金额达到508.1亿美元,同比增长64.5%。
但与之对应的是,1-10月,中信保已向企业支付赔款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0%,其中支付短期险赔款5993.2万美元,同比增长63.5%。
承保与理赔金额双双走高。
此外,在外需减弱、出口增速下降的形势下,为配合国家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信保着力加大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推广和承保力度。
“如今年1-10月份,此部分的承保金额达77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8.5%,向企业支付国内贸易环节的赔款达4072.7万元人民币。”上述人士介绍说。
非常时期,企业竞相拿起“信用保险”这一国际通行规避外贸风险的金融武器。像温州某出口企业的意大利买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无法销售,致使资金周转不灵,拖欠温州企业货款71万美元,目前该企业已获得中信保赔款63.9万美元。
承保增长并非中信保一家独有,国际信用保险巨头科法斯,截至今年9月,其对大中华区的客户承保额增加了270亿港元(增长27%);而其全球的承保额也于今年9月增加至4000亿欧元,较2007年12月增加了230亿欧元。
信用保险市场已经被金融危机催“热”,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增幅翻了9倍,而同期,国际贸易的信用保险增幅为六成。
但理赔增幅明显超过承保增速。
上述人士透露,尽管中信保的目标是政策性的,但要求商业化运作,保本经营;目前现状为保本微利,甚至略有亏损。其去年年报表明,总资产131.4亿元,收入23.5亿元,综合赔付率93.8%,净利润0.43亿元,而2006年的净利润为4.3亿元;利润同比下滑了10倍。
“如此之高的赔付率,原因在于美国,其理赔远远超过全球其他国家;但非常时期,也许可以暂时不去计较是否盈利,该赔的还得赔。”
中信保副总经理、首席承保官梁志东说,我们的原则是不给财政“捅窟窿”,综合看,经营现状是收支基本维持平衡,基于今年的特殊性,额度上会比较紧张,但目前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应对策略
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的中信保没有想到,今天会以这种方式迎来她的“七年之痒”。
“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伊始,我们就专门成立了金融危机跟踪研究机构。”中信保有关负责人表示。
诸如,中信保增强对欧美买家信用风险的监控力度,将出现信用风险异动状况的国外买家列入“黑名单”,及时向投保企业发出预警;加大对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跟踪和定期排查力度等。
“特别是‘促进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市场风险’之举成效明显。”该人士说。像今年1-10月,通过短期险、中长期险和投资保险支持企业向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和投资金额达227.7亿美元,累计已达到776.2亿美元。还有就是配合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引导企业扩大国内销售市场份额。
上述人士介绍,金融危机无疑加大了国际贸易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 “国外银行与海外买家的信用风险、海外主权违约风险、出口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四方面。
中信保总经理王毅说,“在当前国际贸易信用风险加大的形势下,我们承诺,不缩小保险责任范围,不提高保险基础费率,加快理赔追偿速度等。”
然而,在“危”与“机”之间,中信保需要回答的是,“危”多抑或“机”多?
中信保有关人士认为,虽说目前中信保盈利现状不佳,但仍然是“机”大于“危”;毕竟只有七年的时间,倘若完全商业化运作,未免操之过急。“目前,中信保在国际信用机构的排名在7至8位,显然与我们的实际贸易金额不相匹配,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而中信保副总经理周纪安说,“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会改变出口企业的收汇方式,将传统的信用证转为放账交易,从而对信用保险的需求大幅增长,覆盖率在短期内将会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