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通胀换来的经济增速
英国《金融时报》9月26日发表署名文章《印度:高通胀换来的经济增速》,作者认为, 对高通胀的漠视,以及在降低政府开支方面采取机会主义而不是严肃的立场,可能会在未来再次给印度经济带来困扰。
英国《金融时报》9月26日发表署名文章《印度:高通胀换来的经济增速》,作者认为, 对高通胀的漠视,以及在降低政府开支方面采取机会主义而不是严肃的立场,可能会在未来再次给印度经济带来困扰。
印度政府最近降低政府补贴、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的改革举措大胆而又出乎预料。市场反应积极,股价大幅上涨,卢比价值反弹。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反复,这些举措可能会被取消或者冲淡。它们的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质意义。尽管如此,它们还是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反映了印度政治运行假设的变化。
很长时间以来,要想最大程度地获得选举成功,政客们的行动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通胀有一个5%左右的上限,而财政民粹主义基本上没有上限。印度政治新的运行假设完全以增长为核心。
令人惊奇的是,三年多以来,印度一直经历着接近两位数的通胀,为世界通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样的通胀水平也是政治上能够容忍水平的两倍。尤为令人惊奇的是,印度国内并没有出现骚动。这种对高通胀率的漠视态度似乎是高增长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的结果。即使是在印度农村地区,由于政府政策,人们的工资增长速度也要远高于通胀率。这些政策包括广泛的就业保障计划。此外,不断萎缩的公共部门意味着,受高通胀影响最大的固定收入人群越来越少。
换句话说,对于政府和经济来说,日益重要的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实际收入。即使是在2008年全球危机之后,印度的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8%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并没有感到有必要采取改革措施以提高增长。政府也没有真正努力从经济体系中消除两位数通胀,原因是担心经济增长会受到损害,而选民已经将高增长看作理所当然了。
但是,最近增长率下降到5%-6%以下时,更关键的是,当这种减速开始向永久化发展时,恐慌的情绪让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采取行动。被评级机构降级的风险更是强化了他们的决心,因为降级会进一步破坏投资者信心和经济增长。果敢的改革主义者帕拉尼亚潘 齐丹巴拉姆(Palaniappan Chidambaram)接替印度国大党资深元老普拉纳博 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成为印度财长,使改革变得更加容易。虽然货币当局没有通过降低利率进一步刺激增长,但鉴于通胀的不断加剧,他们的不作为就相当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如果相比遏制通胀,政客们现在更关注的是维持高速增长,那么财政民粹主义又该如何解释?印度现任政府2004年执政以来,已经在社会支出方面进行了稳步的扩张,包括就业保障计划,燃油、肥料、食品、能源补贴,以及提高关键商品支付给农民的价格。过去的十年,政府实际人均支出已经翻番。
这种扩张主要得益于快速增长,经济的增长似乎为财政开支提供了无限的资源。此外,2009年选举出乎意料的胜利让国大党坚信,大方的开支也能够带来选举的成功。只要确保经济高速增长,高通胀只是一个被忽视的副作用。
但随着增速的下降,政府高额支出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投资者对印度经济产生了负面的看法。因此,印度政府最近采取行动降低政府补贴。但这一举措的力度较弱,激起了反对,并且未来任何进一步的改革都将不太可能再涉及到补贴,这些情况表明,打破财政民粹主义的控制不是一件易事。
对高通胀的漠视,以及在降低政府开支方面采取机会主义而不是严肃的立场,可能会在未来再次给印度经济带来困扰,但目前来看,经济增长以及避免经济崩溃是重头戏。明智的印度政客都知道,他们用5%的通胀上限换来了5%的经济增长底线。(作者: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阿文德 萨勃拉曼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