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企业类金融化生存 发券赚差价
虽然今年的中秋节与“十一”假期一起,但是,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仍有不少公司减少中秋福利,导致今年月饼销售不如往年。” 罗田安分析其中的原因,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一些公司减少了员工中秋节福利,月饼券发的不如往年多,自然也就影响了月饼行业的销售。
虽然今年的中秋节与“十一”假期一起,但是,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仍有不少公司减少中秋福利,导致今年月饼销售不如往年。
即便如此,今年商家发放的月饼券仍旧满天飞。有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坦陈,时下发券捞金已成为一些月饼生产企业“心照不宣的秘密”。不少月饼券经过厂家、客户、“黄牛”等环节后,最后又回流至厂家,厂家通过发券,即使不生产月饼,也能捞金不少。
更有业内人士直接表示,当前很多月饼品牌企业的运营已经在走类金融化的路线,公司赚钱不是靠卖产品,而是靠卖月饼券,并且销售的月饼券金额远远大于公司实际的月饼生产能力,因为公司相信,并非所有的月饼券都会转化为实际的消费,经过流通环节后,公司一样可以靠中间的差价赚钱。
月饼市场“有阴晴”
望着各个门店反馈回来的月饼销售数据,上海克莉丝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田安虽有些许欣慰,但很是感叹道:“据我了解,今年上海整个月饼行业的市场状况,不管是生产还是销售都是下降的,不过克莉丝汀依旧保持了18%的增长,算表现好的。不过,与去年28%的增幅比较,今年还是下降了10个百分点。”
罗田安分析其中的原因,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一些公司减少了员工中秋节福利,月饼券发的不如往年多,自然也就影响了月饼行业的销售。
不只是厂家感受到经济的“寒流”,销售终端的卖场也是如此。在上海闸北区一家农工商超市,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月饼难卖,杏花楼、新雅等品牌卖得还行,其他一些牌子就一般,所以打折打得快。9月15日时,月饼就开始以8.5折促销,现在已经都买一送一了。”
闸北区一家世纪联华的促销人员则告诉记者,现在月饼市场分流得很厉害。从客群上看,年轻人喜欢吃冰激凌、巧克力等新口味月饼,所以去蛋糕房的多,有的干脆就直接网购。而中老年人则喜欢逛超市买传统口味的月饼。另外,现在的消费者不一定买月饼送人,大闸蟹等也成了很时兴的礼品,这也冲击了月饼市场。
不过,就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月饼市场容量很大,全国各地情况不一,呈现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在湖北武汉、河南郑州、江西南昌三地,坐拥50多家门店的元祖食品华中市场部夏经理告诉记者:“今年月饼销量额预计会比去年的6000万元多2000万到3000万元。”
武汉当地一家大型烘焙业原材料供应商——鑫江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德运告诉记者:“今年武汉地区月饼生产及销售较往年还是有一定增长,只不过涨幅不高,可能是厂家和消费者对月饼消费都渐趋理性的缘故。”
业内人士表示,各地域饮食差异,市场开发,品牌竞争力度不同,所以各个月饼市场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难以一刀切。
发券捞金成潜规则
往年,曾有部分厂家不顾实际的生产能力、超发月饼券,出现消费者领月饼“扑空”的情况。
就目前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受宏观经济影响,今年部分厂家发月饼券也比往年“理性”了不少。夏经理告诉记者:“今年元祖发的月饼券是按照总生产量的六成发放的。公司为了不超发月饼券,专门花数百万元在上海本部安装了一个NC系统,能够对每日全国店面月饼及其他食品的销售进行监控,这样可以根据数据,及时安排月饼券的印刷发放。”
而就在今年6月端午节期间,有武汉消费者投诉当地的元祖食品,拿着元祖发放的粽子礼品券去门店领时却被店方告知:“现在无货,需要到端午节后来领。”后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元祖连忙澄清称,属于店面调货问题,消费者还是可以凭券到其他门店领。
不过,上海一家大型连锁蛋糕店负责人却告诉记者:“今年公司月饼的销售期是45天,目前已在全国的1000多家门店发了12亿元的券,实物销售2亿元。”
“那是否意味着,有10亿元的券还未领取。”面对记者的疑问,这位负责人表示:“这其中有不少是蛋糕券、面包券。如果消费者愿意吃月饼,可以拿着蛋糕券、面包券去换,但只能用面包券、蛋糕券换月饼,不能用月饼券换面包和蛋糕。”
业内人士表示,月饼券超发在行业内的确存在。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也向记者承认:“一些企业以8折价格将月饼券卖给客户,客户再以6折价格卖给黄牛,黄牛又以4折价格卖给月饼生产企业,这样企业不生产月饼,只凭券就可以赚一定差价。这种情况的确存在。”
昨日,记者向上海的10名“黄牛”电话询问“月饼券是否又出售给月饼生产企业”,仅有2名“黄牛”支吾道:“上海一些老牌厂家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过,“黄牛”们拒绝透露名字。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多发月饼券,虽然企业可能一时得利,但伤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一旦口碑做坏,消费者有券领不到月饼,就会伤害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