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遭遇“隐性壁垒” 制约双方发展
通过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将中国的市场与东盟的市场连接为一体,在经济区内,实现货物、服务、交通的畅通无阻。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与东盟企业在信息收集上还不够及时,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原题:破解中国-东盟经贸难局
通过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将中国的市场与东盟的市场连接为一体,在经济区内,实现货物、服务、交通的畅通无阻。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余年来,双方关系不但实现了正常化,而且建立了高层对话等各种合作机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则标志着双方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双边贸易日趋繁荣。
从现实观察,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与东盟双边经济领域合作交流尚有不少隐性壁垒和障碍亟待破除,而且,政治互信滞后于经济合作、政经体制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考验着中国与东盟各方的智慧。
自贸区遭遇“隐性壁垒”
“菲律宾的汽车行业政策不健全,没有尾气排放规划和旧车强制报废制度,名义上菲律宾对中国汽车开放市场,但是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管理政策,中国汽车要整车出口到菲律宾非常困难。”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玉柴集团海外营销部副总经理梁冰说。
这是中国与东盟经贸领域中“隐性壁垒”的缩影。多位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介绍,随着“零关税”的实施,传统的“关税壁垒”已经逐步打破,但是这样的“隐性壁垒”却一直存在,制约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深入发展。
首先是非关税壁垒亟需应对。非关税壁垒,主要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受访专家认为,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措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其保护作用比关税的作用更为强烈和直接,并比关税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我国一些与东盟国家同质化较为严重的产品可能对其造成一定冲击,相关国家在本国行业协会的压力下,有可能采用一些带有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非关税壁垒。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原主任沈世顺认为,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有撤销非关税壁垒方面的一些条款,但由于有些非关税壁垒难以发现和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非关税壁垒仍将是影响自贸区发展的一个复杂问题。
其次,技术、标准等“隐性壁垒”也可能成为贸易和投资的重要“瓶颈”。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现实贸易中标准不一、技术上得不到他国认可等因素正在影响贸易的进行。比如,马来西亚从2010年7月1日起就规定,只有附带测试报告的玩具才能在马来西亚销售,这个要求管控的产品范围包括所有新生产或现有的玩具。
对此,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安特蓬深有感触,他说,以泰国水果为例,由于各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运送货物的车辆不能在东盟各国自由穿行,现在大多要经过海运或者从越南中转,大大增加了成本。
因此,沈世顺总结说,由于“隐性壁垒”的存在,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这些协议落实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
经贸合作深层次瓶颈凸显
受访专家认为,“零关税”到来两年多以后,自贸区带来的效应开始递减,中国与东盟在经济领域深化合作也开始遭遇深层次瓶颈的制约。
其一,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结构相似,生产要素流动性低。中国与东盟10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人均GDP上看,文莱和新加坡相对于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前者是后者的几十倍。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孙小迎说,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基本都采取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高,不利于产品多样化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大竞争压力。在生产要素流动性方面,区域内流动性较差。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很多,即使是流动性最强的资本也受到各国的限制。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杨沐认为,东盟内部的问题主要是东盟老六国和新四国的经济差距问题,除了越南近些年经济发展迎头赶上以外,这种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实际上却在扩大。
东盟各国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外,内部市场开放程度也参差不齐,部分国家市场甚至还不规范。梁冰说,东盟国家的市场开放程度差异很大。以汽车产业为例,印尼的汽车市场开放度较低,汽车及发动机的进口关税较高,中国汽车进入印尼困难重重。
其二,区域内市场信息流通还不够畅通、政策信息还不够透明。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阳通介绍,公司在柬埔寨、老挝、印尼等东盟国家都有一些矿产开发项目,在国外投资面临的一个很大难题就是对当地环境不熟悉,包括法律法规、地质资源、社会文化等,导致很多项目进展缓慢。
越南中国商会胡志明市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岩说,中越投资合作存在的困境在于,自贸区目前来说感觉影响非常大,但是企业对它的了解还不够。特别是有些越南企业甚至还不太明白自贸区会给它们一些什么好政策。
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与东盟企业在信息收集上还不够及时,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说,在报关、跨国运输方面,每个环节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而且各国进出口政策还在不断变化,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的实力,缺乏对不同的标准和政策变化的了解,而无法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三,部分东盟国家政局不稳可能给投资带来贸易风险。受访专家表示,一些东盟国家政权更迭之后对外经贸采取的态度很难预测,像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都存在违约、政治暴力、汇兑限制等贸易风险。
孙小迎说,越南反华游行、中国船员在泰国被杀、缅甸密松电站搁置等事件,使得中国企业对投资东盟缺乏安全感。反过来,由于投资东盟的不少中国企业是国有企业,且投资集中在矿产、橡胶、天然气等资源、能源行业,东盟国家内部也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存在不同声音。
中国与东盟关系不可替代
部分受访专家认为,南海问题也是横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棘手问题。沈世顺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多年来,经济融合日益加深,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但是相对双方在经济领域的“蜜月”,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南海局势给双方合作带来不确定因素。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告诉本刊记者,南海问题将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一个发热点,中国对南海地区的相关岛礁和海域拥有主权权益,但是个别东盟国家不承认中国的主权权益。其问题的主要方面不是争端本身,而是东盟一些国家对日益增长的中国力量产生的担忧和战略不信任。
“南海问题复杂,解决需要时日,危险在于多种因素‘掺和’,尤其是在美国借口介入、多方搅局的情况下,局势可能变得混乱和难控。南海问题的大局是相关方保持克制、稳定、协商、合作。”张蕴岭说。
张蕴岭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令东盟对中国的担心增加。比如,在总量上,东盟与中国的差距在迅速扩大,2000年,中国的GDP是东盟1.8倍,2010年是3.65倍,今后差距还可能拉大。
受访专家分析,从贸易结构上看,尽管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进口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半成品,而这些零部件半成品又主要来自跨国公司的内部供应,面向再出口,换言之,多数东盟中小企业与中国的市场机会无缘。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的一些欠发达成员,长期为贸易顺差,这些国家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而从中国进口制成品,物美价廉的中国制成品,对当地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竞争压力。
不少专家认为,合作共赢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尽管在深层次合作方面尚存多重掣肘,但是双方有必要作出一定的妥协和调整,使得在全球格局中双方利益最大化。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各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可以进一步释放自贸区的引擎作用。
另外,中国东盟要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现有的对话协调机制的作用,通过实现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标准、信息平台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从整个自贸区的角度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提升区域产品和经济竞争力。
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陆建人呼吁,应尽快构建中国-东盟经济区。“中国和东盟在上一个10年制定的以自贸区为主的合作框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双方合作的需求了。可以考虑在自贸区和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东盟经济区。这个经济区通过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将中国的市场与东盟的市场连接为一体,在经济区内,实现货物、服务、交通的畅通无阻。”他说。
相关专家认为,对于中国与东盟关系要充满信心,尽管遭遇金融危机,但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东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东盟对华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达738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
“经济虽然不能解决一切,但是利益基础是个黏合剂。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尽管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悲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可替代的。”张蕴岭说。(记者 刘伟 王军伟 卢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