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面对危机并非无机遇可言
如果说,2001年的9月对于世贸大厦来说是一场浩劫,那么,2008年的9月则无疑堪称华尔街挥之不去的梦魇:7日,早已陷入困境的“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14日,美林“委身”美银;15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16日,AIG告急;21日,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无奈转型为普通商业银行;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然而,噩梦还远未结束!
暴风眼,历史面临转折
如果说,2001年的9月对于世贸大厦来说是一场浩劫,那么,2008年的9月则无疑堪称华尔街挥之不去的梦魇:7日,早已陷入困境的“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14日,美林“委身”美银;15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16日,AIG告急;21日,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无奈转型为普通商业银行;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然而,噩梦还远未结束!
这场由低利率、过于宽松的房地产金融政策、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引起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金融危机已经从美国蔓延至全世界,包括欧盟、东欧、亚洲、南美洲等。冰岛更是出现了国家破产,而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家也岌岌可危。
在全球央行减息无效之后,欧美各国开始展开大规模救市措施。用他们此前所一直反对的“政府干预”代替了一直倡导的所谓“自由经济”,希望由此来阻止市场信心的进一步下挫。
但是危机依然存在,从10月15日起,全球各大市场均显现出严重的下行趋势。事实上,全球经济衰退的魅影浮现正成为弥漫在深秋的、日益吞噬人们信心的一抹哀鸿。
中国,金融海啸的安全岛?
当散向全球的冲击一浪比一浪高时,不少媒体把中国比喻为金融风暴中少见的乐土、安全岛。事实果真如此吗?
确实,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所受的影响较小。原因是:第一,在中国特别的资本管制体制下,中国的金融机构并没有买入太多“有毒”的金融产品,账面损失要少得多。第二,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增强了抵御这一风险的能力,具备了抵御这一影响的基础和空间。主要体现在较充足的外汇储备、较高的储蓄率及较大的内需潜力。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当时正处于偏热状态,此时遭遇金融危机的连带影响,起到一定程度的中和作用,一方面使过热状态消失,同时使之避免了金融危机雪上加霜式的影响。
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美经济关系空前密切的条件下,美国经历如此剧烈的经济动荡时,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第一,部分投资机构,尤其是我国金融企业对美国银行的投资,随着投行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而蒙受损失;而一些与美国企业合资或合作的中国本土企业,因危机影响将导致一定的利润缩减。第二,在吸引外资方面,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资金流动性的减少,对我国吸纳外商直接投资也会产生一些影响。第三,华尔街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减缓了中国的出口增长。这样的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这也是导致像合俊这样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的重要原因 。最后,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产生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的基础之上,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危机or转机?一种生存方式的历史抉择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攀升、中国出口遭遇寒冬、国内楼市持续低迷……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依然气势凶猛,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充分暴露,对中国的最终影响究竟有多大,还不得而知。但很多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金融风暴是中国经济百年难遇的大机遇。究竟,金融风暴之于中国是危机还是转机? 事实上,面对危机,中国和中国企业并非无机遇可言: 第一,难得的“海外投资机会”。 处于危机之中的美国金融机构,其金融资产开始贬值,或以较低的价格被整体收购。同时,美国为了及早走出金融困境,适当放宽了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以求广揽资金,全力“救市”。这就为各类资本进入美国金融领域进一步打开大门,也为中国企业对外并购提供了契机。 然而,中国在金融风暴中得到的海外投资机会不但体现在金融领域,还体现在实体经济上。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短缺,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约束。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资金链断裂,这些企业急需通过股权转让解决资金问题。这正好与中国企业的投资需求形式互补。通过参股或购买世界一流的企业,中国企业便可以较低的成本从中获得世界名企的技术、品牌、管理技巧以及市场。 第二,中国经济与出口的升级转型机会。 受金融风暴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困难。但这并非完全是坏事,反而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动机由出口转向内需。而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变化。因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而且,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也给中国出口企业提升产品结构提供了外在的压力。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到了减轻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时候了。 从全球视角而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继续增长的景气利好,也有助于抵御其他地区出现的不利影响。可以预期的是,如同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那样,中国有望再次扮演一个重要的、负责任的“救世主”角色。只是,上一次是区域性的,这一次,有可能是全球性的。这将是中国真正融入国际体系,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良机。 因此,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面前,中国企业威胁与机遇并存。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努力绕过美国金融危机的险滩,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同时还要把握危机中蕴含的机会,致力于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抢占新时代的发展先机!
危机or转机?一种生存方式的历史抉择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攀升、中国出口遭遇寒冬、国内楼市持续低迷……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依然气势凶猛,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充分暴露,对中国的最终影响究竟有多大,还不得而知。但很多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金融风暴是中国经济百年难遇的大机遇。究竟,金融风暴之于中国是危机还是转机?
事实上,面对危机,中国和中国企业并非无机遇可言:
第一,难得的“海外投资机会”。
处于危机之中的美国金融机构,其金融资产开始贬值,或以较低的价格被整体收购。同时,美国为了及早走出金融困境,适当放宽了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以求广揽资金,全力“救市”。这就为各类资本进入美国金融领域进一步打开大门,也为中国企业对外并购提供了契机。
然而,中国在金融风暴中得到的海外投资机会不但体现在金融领域,还体现在实体经济上。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短缺,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约束。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资金链断裂,这些企业急需通过股权转让解决资金问题。这正好与中国企业的投资需求形式互补。通过参股或购买世界一流的企业,中国企业便可以较低的成本从中获得世界名企的技术、品牌、管理技巧以及市场。
第二,中国经济与出口的升级转型机会。
受金融风暴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困难。但这并非完全是坏事,反而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动机由出口转向内需。而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变化。因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而且,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也给中国出口企业提升产品结构提供了外在的压力。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到了减轻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时候了。
从全球视角而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继续增长的景气利好,也有助于抵御其他地区出现的不利影响。可以预期的是,如同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那样,中国有望再次扮演一个重要的、负责任的“救世主”角色。只是,上一次是区域性的,这一次,有可能是全球性的。这将是中国真正融入国际体系,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良机。
因此,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面前,中国企业威胁与机遇并存。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努力绕过美国金融危机的险滩,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同时还要把握危机中蕴含的机会,致力于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抢占新时代的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