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集体“重仓”小微贷款 “蓝海”向“红海”悄然转变
短短数年之间,商业银行对小微贷款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由之前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投入。对于银行而言,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这两项根本性的变革来临之际,传统的依赖存贷利差生存的模式已日益走到尽头。
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到来,传统的银行会被淘汰,会成为“21世纪的恐龙吗”?
当下,几乎所有银行的高管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对于如何避免惨遭淘汰,多数银行高管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药方:小微贷款。
昨日,一年一度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如期召开,来自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负责人悉数出席了上述会议。会议上,这些银行高管无一例外地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将重点拓展小微贷款业务。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出席上述会议时也表示,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继续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业务重点之一,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需求、可持续运营类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
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金融脱媒日益显现的当下,小微企业似乎成了银行的救命稻草。随着众多商业银行的进入,素来被视为是蓝海市场的小微贷款领域,已经开始逐渐隐现出红海特征。
“重仓”小微贷款
“上半年,民生银行新增小微企业贷款约180亿元,下半年,小微贷款的投放将会加速。”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2012年,民生银行计划新增小微企业贷款600亿至700亿元。
作为国内第一家将小微企业视为全行战略客户的商业银行,民生银行计划到今年底,将小微贷款余额提升至3000亿元。而该行小微贷款余额在去年才刚突破2000亿元。
无独有偶,光大银行行长郭友透露,今年光大银行计划新增贷款1000多亿元,其中80%将投向中小、小微企业。
郭友称,光大银行已将发展小企业写入全行战略。从年初开始,光大银行就将对公业务资源切割出来,分配给小微企业,目的在于未来几年逐渐增加小微贷款的占比。
今年以来,“重仓”小微企业的典型莫过于招行。
2012年,招行开始提出深入推进“二次转型”,并将抢占小微客户视为转型的主要侧重点。根据规划,招行计划3年内把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占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5年内投放2000亿元贷款专项支持创新型成长企业。
在招行行长马蔚华看来,国内银行将面临更强的资本约束,应对这种挑战,需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已降至75%,节约资本,要进一步发展小微业务。
此外,中信银行早些时候也提出了调整客户结构的策略,即对公业务“下移”,零售业务“上移”。所谓对公业务下移,就是要更多地拓展中小企业客户。
短短数年之间,商业银行对小微贷款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由之前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投入。
机遇还是红海?
事实上,此前不久,尚福林也曾在银监系统内部会议上称,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速有所回调,金融改革加快推进,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
对于银行而言,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这两项根本性的变革来临之际,传统的依赖存贷利差生存的模式已日益走到尽头。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业同质化问题,是一个难以摆脱的积弊。利率管制时代,银行以大企业为主,同质化严重;利率市场化时代,各家银行又不约而同地将战略重心转向小微企业。
这种银行集体“重仓”小微贷款,又带来了一个过度竞争的担忧。
更有甚者,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下滑,小企业特别是较多小微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此时介入小微贷款,是否明智?
在郭友看来,这个时间点切入小微贷款,机会和风险并存。但如果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银行更仔细的去开发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概率更高。
“商业银行总是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银行终究要面对利率市场化、脱媒以后的市场环境。”马蔚华称,小微企业战略能够使银行探索一套风险管理的本事,“这是真正的本事,而不是牺牲收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洪崎昨天则直接开出了三副药方。其一,银行加大排查力度;其二,小微贷款批量开发,改变容易产生风险的散单模式;其三,将小微企业组织起来,组建城市商业合作社,让小微企业共同抵御风险。
洪崎称,城市商业合作社,有的可以按照行业来组建,有的则可按照地域组建。目前,该行已建成700家城市商业合作社,预计年底将建成2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