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来了,银行怎么办
欧洲央行的做法更像是美联储此前实施的扭曲操作,旨在压低短期国债的融资利率,一方面稳定市场信心,另一方面帮助成员国降低3年以内国债融资成本。不论是通过成本端,还是汇率端输入的通胀压力,央行都必须出招予以化解,才能确保国内货币供应的稳定。
最近两周,欧美国家央行行长都很忙。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本月6日对外宣布了让市场一片叫好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而美联储13日的议息会议结果也不出市场预料,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如期而至。
从方案本身来讲,欧洲央行推出的OMT和美联储推出的QE3有本质区别。欧洲央行的做法更像是美联储此前实施的扭曲操作,旨在压低短期国债的融资利率,一方面稳定市场信心,另一方面帮助成员国降低3年以内国债融资成本。美联储的做法则更加直接,目标直指房地产市场,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味。有趣的是,二者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没有设定货币政策的计划上限,显示出决策者颇为坚定的决心。但这些次第出台的超常规货币政策,显然也隐含着央行对未来经济陷入通缩,增长乏力的担忧。
目前的问题是,这些动作对国内商业银行下一步的经营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在记者看来,影响恐怕不会小。
以美联储QE3为例,记者以为至少会在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由于QE3等同于美联储单方面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在美元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全球市场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将面临很大的上涨压力。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在此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中得到了证实,对于中国这样的原料消费大国来说,显然意味着新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但是对商业银行来说,这却或许意味着短期内的转机。因为在需求不稳定的情况下,去年底以来快速回落的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让国内生产企业承受了很大的资金成本压力。一方面,由于CPI回落过快,借贷的实际成本由负转正,资金成本事实上是大大地提高了,歇业怠工成为很自然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借贷的抵押品均为原材料或半成品,PPI的快速回落意味着抵押品价值的急剧缩水,银行即便想处置亦无从脱手,也就成为报表中体现的不良贷款。这种情况,在不久前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中已经得到了体现。
如果通胀能够温和上行,那么企业预期和银行呆账都有望得到解脱。如果实际利率因为通胀上行而下降的话,即便央行不再降息降准,企业的投资冲动也有可能会重新启动,银行信贷需求将重新变得旺盛。而原材料价格的回升,显然是有助于银行化解近期形成的不良贷款的。
其次,QE3或许能打破过去数月以来美元单边走强的局面,进而逆转中国资本外流的压力。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汇率走势,特别是从美联储公布QE3计划次日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看,美元显然有很强的贬值压力。如果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向因此能够逆转,则国内银行过去一段时间内面临的存款压力可能将有所缓解,银行系统内的资金面由紧转松的概率也会非常大。
但这一趋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美元有贬值压力,但人民币是否有充足的理由重新升值呢?这还需要国内市场进一步的结构调整,整个经济尚需找到明确的新增长点。
最后,QE3的实施也将难题摆在中国央行面前。不论是通过成本端,还是汇率端输入的通胀压力,央行都必须出招予以化解,才能确保国内货币供应的稳定。如果通胀上行和资本流入过快,央行未来的操作方向可能由目前的宽松转向适度紧缩。目前的挑战在于,由于美联储并未明确QE3结束的时限,因而国内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难度应比以往更大。
央行的为难,无疑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面临变化的可能性。在全球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关联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波动性也会增大。而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掌握先手,也正是考验各位银行家管理水平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