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出海新目标:瞄准海外战略资产
记者从日前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投洽会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论坛了解到,出手收购海外战略性资源,或进行战略性的海外布局,已经成为民企“出海”的首要目标。
新华网厦门9月12日电(记者 李慧颖)记者从日前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投洽会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论坛了解到,出手收购海外战略性资源,或进行战略性的海外布局,已经成为民企“出海”的首要目标。而随着民企海外投资频繁,投资缺乏科学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政治和安全风险上升等问题也日益显现。
民企走出去瞄准“战略”二字
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资料显示,自然资源是当前民企出海投资的首要目标。民营企业在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的能源资源类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
除了涉足油、汽、矿、农林业等自然资源,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将眼光瞄准国内匮乏、对外依存度高、具有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2011年民营企业中川矿业一举拿下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钾矿项目,计划在海外建设年产300万吨钾盐生产基地。
这家企业的国际业务总经理闫长明说,我国钾肥每年70%的需求量依赖进口。而世界钾盐市场被10家国家矿业公司组成的4个经济联合体高度垄断。“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争取将中国的钾肥对外依存度降到50%以下,我们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就可以避免钾盐步铁矿石的后尘。”
“以前民营企业出海为找技术、找市场、找品牌,现在一些有实力的民企更对战略资产感兴趣,或是进行战略性海外布局。”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副会长王燕国说。
华为、中兴这两家民营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在非洲布局取得进展。比如中兴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以后别的公司进入埃塞尔比亚市场必须用中兴公司的标准。
海外投资隐藏风险与挑战
与会人士认为,虽然民企走出去手笔越来越大,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国际化经营意识,缺乏国际化企业的运营构架。有些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缺乏科学评估和规范的风险管理,盲目冲动,热衷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行为短视,缺少完整的本地化运营战略。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梁才德说,目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投资不成功的占三分之一,勉强维持的接近三分之一。客观地说,民营企业在国际经营管理经验和风险防控方面,与跨国化经营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导致海外经营过程失控。
在民营经济“领跑”对外投资的福建省,近几年投资风险开始显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项目险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对于海外项目缺乏前期调查和可行性分析,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在项目实施阶段不投保海外投资保险予以风险规避,企业内部也没有完善的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机制,最终折戟而归,甚至陷入矿权、股权纠纷。
民企“走出去”政治和安全风险也在增加。商务部合作司对外投资处处长李健认为,过去认为民营企业在海外布局较少受到政治因素干扰。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民营企业显现与老牌跨国公司竞争的势头,西方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屡屡在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设置障碍,以企业有“官方背景”为由千方百计阻挠。
我国走出去企业集中在非洲、西亚、拉美、中东、东南亚等武装冲突频繁的地区,企业面临很大威胁。然而相当多的民企对此缺乏了解,游离在政府部门的服务与监管范围外。在投资所在国也没有与我驻外机构取得联系和报备,一旦发生风险,往往陷入被动境地,损失惨重。
需要政企共同担起责任
与会人士认为,首先,民企投资风险防控需要政府、企业双方担起责任。李健表示,政府要加强指导性的信息收集、研究分析、发布工作,完善“走出去”企业的监管机制,预防无序和盲目。同时要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各种保护和支持,健全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境外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从企业的层面看,应加强风险意识,不断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福建省外经贸厅对外投资处处长陈扬认为,企业投资前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理性、冷静地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德国、日本企业在跨国投资前期研究的投入占总投入的14%,中国企业投入仅占1%。此外,企业还应及早进行国际化经营人才储备,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和防控机制。
在市场和中介组织层面,要加强商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对内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咨询信息、商事法律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帮助企业做好可行性评估。有关商协会应该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树立民营企业在海外的秩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