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仍在生产 企业陷入"进退两难"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钢铁业因产能过剩为业界所诟病,如何让中国的钢铁业"瘦身"顺利度过寒冬,成了近来热议的话题。尽管如此,杨先生表示,所在的企业没有停产或者减产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企业的生存现状应该不算差的。
在钢铁行业工作20多年的杨先生说,今年自己所在的企业尽管1-8月勉强盈利,但9月份亏损难逃。
杨先生:现在钢材价格降的太快,尤其是到9月份,像螺纹钢的价格一般是在3200元左右,实际企业已经是处于亏损状态。像我们企业9月份估计一吨要亏100元左右,这个月面临亏损2000-3000万的水平。
尽管如此,杨先生表示,所在的企业没有停产或者减产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企业的生存现状应该不算差的。
杨先生:目前看,尤其我们企业这种成本状态,我们觉得还能撑下去,没必要减产或者是停产,停产肯定是不可能,不可能是减产也没有必要,不到减产的时候。
有人把越亏损越生产这种现象称为钢铁企业巨额亏损下的"自残"模式。兰格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清说,今年全国粗钢产量已经连续5个月都在6000万吨以上,而去年市场好的情况下,也仅仅只在5月份一个月产量在6000万吨以上。而中国联合钢铁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全国有54座高炉已确定停炉或检修,影响产量236.3万吨。显然钢厂减产仍不及预期,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对此,王国清说,钢铁企业想力保市场份额的考虑是重要原因之一。
王国清:因为现在是以市场份额为王的时代,它也不希望在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把自己份额拱手让给别人,即使低价的或者有一部份是亏损的,也要保有我这个市场份额,现在凡是能够抗过去的可能就是胜者为王了。
明知停产限量对总体行业和总体利益有利,但由于担心自己减产为竞争对手让出空间,反而会拼命保产。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说,企业这样做也有很多自己不能言说的"秘密'。
徐向春:一些企业在地方是支柱企业,尤其国有企业,为了保地方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停下来,不愿意让它减产,这样会影响GDP,影响税收,也影响工人的就业等等。还有一些企业是迫不得已,因为一旦停了就是面临资金链、债务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把盈利与否放到次要的位置。
在目前情况下,让钢企停产减量几乎成为不可能的另一原因,王国清说,那就是资金链的问题。
王国清:钢铁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它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所以很多企业都是从银行贷款。要想维护银行的这种持续信贷,它也得需要不停地生产。还有一方面,银行设备投资的过程中,它有一个投入的资金成本很大,需要在后续的过程中有固定资产折旧,所以也是导致很多企业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停产检修。
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企业仍然在开工停工之间纠结,钢铁业似乎进入到了一个怪圈中:一边想拼命的瘦身,去库存,降产能,而另一边新增产能还在不断的投产。徐向春说,"4万亿"滞后效应不容忽视。
徐向春:四万亿确实是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四万亿当时的投资对经济的刺激过猛,对于钢材需求短时间内的有比较大需求放大,随着四万亿进入后期,对经济的需求和钢材拉动肯定也会减弱,同时由于四万亿也使钢铁产能进一步的扩张。供应的潜力在增加,而需求又在减弱,导致供求矛盾又进一步恶化。
王国清说,钢铁行业要想走出目前的怪圈,除了自己救赎外,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同样重要。
王国清:寻找新的赢利点,比如一些钢铁生产企业会寻找拓展产业链,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就是在铁矿石方面会有合作或者开矿等作为,向下延伸就是要拓展流通环节。以前很多钢铁生产企业有销售公司,但是更多的货物是依靠经销商来出售,但现在很多生产企业把销售环节做起来。另一方面是国家工信部等相关机构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