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供应链集体折戟欧债
事实上,欧债危机不仅对全球需求端产生影响,更通过贸易渠道、投资渠道及融资渠道对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冲击。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亚洲对欧美出口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区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
7月份,中国进出口增长2.7%。其中,出口1769.4亿美元,增长1%,大幅低于预期。
受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和全球经济增长同步减速的共同影响,全球贸易持续疲软,不仅仅是中国,几乎整个亚洲供应链同时感受到来自于欧债危机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强亚洲区内贸易变得比以往时候更加急迫和重要。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12年经合组织34个成员出口额平均同比增长3.7%,大大低于近年平均增幅。
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对世界贸易动向每月调查统计也显示,今年1月至5月,全球贸易量同比增长2.6%,大大低于去年8.5%的增速,而一向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亚洲出口仅增长2.6%,较去年的12.1%出现大幅萎缩,亚洲出口正以2009年4月以来的最快速度在恶化。
事实上,欧债危机不仅对全球需求端产生影响,更通过贸易渠道、投资渠道及融资渠道对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冲击。
在实体方面,7月份中国、印度制造业继续放缓,日本录得自去年311地震大灾难以来最弱的表现,韩国出口亦大幅下滑,为接近3年以来最大月份跌势。
而在金融方面,也同样受到欧债危机的拖累。据亚行估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信贷总额中,欧洲银行业所占份额为9%,相当于美国银行业所占份额的3倍,贸易信贷方面占到50%,受欧债危机和资本回流影响,亚洲外贸部门普遍面临信贷标准收紧、融资成本上升的困境。
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亚洲对欧美出口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区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
不过深入分析也发现,尽管亚洲供应链高度垂直整合,但亚洲区内贸易额中60~65%为中间产品贸易——在韩国、台湾地区等地生产,在中国大陆组装,最终销往欧美市场。
由于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在中国出口中占比为20%,因此,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中,欧债危机首先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滑坡,进而扩散到更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全球需求端(欧美)和全球供给端(亚洲)同步放缓的格局:
中国在亚洲的重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的冲击也日益明显,中国对台湾、印度出口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根据海关5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对台湾、印度、新加坡出口分别下降10.3%、1%和4%。
亚洲出口形势的恶化和需求低迷也影响到了全球商品价格的走势?数据显示,相比于2011年10%的增长,今年1月至5月全球商品价格同比下跌0.3%,其中能源价格仅上涨4.7%,涨幅远小于去年的34%,工业产品仅上涨1.4%,其他原料价格掉头下跌,跌幅达14.8%。
短期来看,全球贸易走势不能令人乐观,由于代表全球贸易先行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持续走低,自年初以来已经累计下跌约52%。受需求低迷和供应链调整的影响,预计下半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势头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而从中长期的角度看,过度依赖于欧美市场的亚洲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欧债危机间歇式发作趋向常态化,以及发达国家漫长的“去杠杆化”、“去债务化”过程让我们看不到贸易爆发式增长的希望。
因此,重视和加强亚洲区内贸易,提升亚洲区内消费需求,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区内贸易融资和结算恐怕将是抵御危机新的出路。(张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