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平台转战定向工具“大胃口”拿钱
继企业债与短融、中票之后,备受资金饥渴之苦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逐渐转战定向工具(PPN)和资产支持票据(ABN)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据上海清算所最新统计,截至8月21日,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定向工具142只,规模近3000亿元;其中今年发行109只,规模近2000亿元。
继企业债与短融、中票之后,备受资金饥渴之苦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逐渐转战定向工具(PPN)和资产支持票据(ABN)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与传统债券品种相比,发行定向工具与资产支持票据不受净资产40%红线限制,且信息披露要求较低,从而成为众多融资平台眼中的“香饽饽”。
目前,资产支持票据仍属于初期阶段,相形之下,问世一年有余的定向工具正在大幅放量。在这场承销大战中,兴业银行表现最为抢眼,无论发行只数或金额,都是排在首位。
定向工具敞开大门
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纷纷通过降低门槛、创新产品的方式,推进信用债市场扩容。其中,证监会火速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国家发改委大量放行县级城投等中低评级发行人,交易商协会则全面减少了短融、中票和定向工具的注册限制。
定向工具是一种私募债券,指的是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向银行间市场特定机构投资人发行,并限定在特定投资人范围内流通转让的债务融资工具,具备发行方式便利、信息披露要求简单等特点。
2011年4月底,首批3只定向工具完成注册和发行工作,银行间债券市场从此拥有了私募债品种。此后定向工具发行不断增加,今年以来则持续井喷,并超越公司债,成为信用债供给的重要力量。
根据交易商协会网站披露的注册信息,在诞生之初,定向工具主要面向大型央企和省级产业集团,仅有北京、江苏等发达地区的极少数融资平台能够发行定向工具。
不过,今年4月份前后,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公司、南京交投集团相继通过定向工具注册,这一银行间私募债品种开始全面向融资平台放开。自此以后,天津滨海建投、福建交运、天津城投、内蒙古高速、苏州园区国控、无锡国联等一批发行人,纷纷拿到定向工具注册额度。
近期以来,融资平台对定向工具的热衷程度有增无减,诸如甘肃国投、苏州城投、南京国控、合肥建投、绍兴交投、西安城投、武汉城投、陕西高速、安徽交投等,已经加入定向工具的发行后备军。
从注册额度来看,这些融资平台的胃口不小。8月3日,交易商协会接受陕西高速定向工具发行注册,其额度为50亿元;而在今年6月,天津城投获得的注册额度高达60亿元。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确保融资平台资金链不致断裂,在平台贷款严格受限的情况下,平台类债券供给放量成为必然。”一位券商固定收益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部分融资平台已经接近甚至突破净资产40%红线,为了规避证券法的这一限制,只能寻求私募发债渠道。”
某大型银行资深人士指出:“由于投资人非常有限,定向工具类似于一种银团贷款,实际上是绕过了平台贷款的监管限制,监管层可能默许了这条路子。”
兴业银行承销居首
根据已经披露的注册信息和发行公告,融资平台发行的定向工具,大部分由兴业银行与国开行担任主承销商。除此之外,建设银行与南京银行也拿到了多单。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粗略统计,7月份以来,共有11家融资平台在交易商协会进行定向工具发行注册,注册金额合计273亿元,其中,5单由兴业银行主承销,国开行3单,南京银行2单,渤海银行1单。
从发行情况来看,近两月,由融资平台发行的定向工具共有10多只,其中6只由兴业银行主承销,3只由国开行主承销。不过,国开行往往出手不凡,其所承销的定向工具均为大单,诸如天津城投两期定向工具发行规模60亿元,合肥建投本月初发行的定向工具规模也达到40亿元。
“兴业银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点意外。”上述大行人士表示,一直以来,国开行与各地融资平台的关系都十分紧密,加上国开行坐拥投行牌照,融资平台选择国开行发行各类债券在情理之中。
兴业银行近日披露的中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02 亿元,同比增长39.81%;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66.51 亿元,同比增长60.03%,在全部营业收入中占比16.13%,同比上升0.30个百分点。
据上海清算所最新统计,截至8月21日,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定向工具142只,规模近3000亿元;其中今年发行109只,规模近2000亿元。
“到今年底,保守估计定向工具存量会超过4000亿元,不排除突破5000亿元大关。”一位交易商协会内部人士此前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