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毅:对农产品流通的研究和投资严重不足

张鹏毅 |2012-08-23 11:18644

我国农产品流通理论总体上处于理论分析工具缺失、实践工作随意性大的不完整发展阶段。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流通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五大流通部门承担,逐渐向社会化、民间化、微观化和市场化转变,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行业对农产品流通的研究和投资严重不足

  我国农产品流通理论总体上处于理论分析工具缺失、实践工作随意性大的不完整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流通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五大流通部门承担,逐渐向社会化、民间化、微观化和市场化转变,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取得行业群体成熟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面临着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

  (一)经济思想对流通理论研究不足

  1.西方经济学缺乏独立系统的流通理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在“市场的均衡性”这一基本假设前提下展开的,“供求二分法”是其主要研究方法,产品从供应到需求的协调被视为市场机制自发的功能,从而抽象掉生产者与需求者中间的流通环节。认为流通是社会化、全民化、微观化的活动,流通不那么重要,生产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市场完全竞争、供求自动均衡。这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际自17世纪重商主义以来,三四百年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基础上。这种舍去客观存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要素——流通的研究方法,导致西方经济理论只研究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有系统的生产理论、消费理论、市场理论等,却没有专门的流通理论。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许多不一致,招致了新制度经济学、新型古典经济学、区位和城市经济学、规制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学术组织流派的批评。虽然如此,他们也多没有专门的流通分析思想体系。而客观存在与国民经济之中的流通问题被进行学科分流,属于宏观的,归“经济学”研究;属于微观的,归“管理学”研究;属于货币、资本运动的,归“金融学”研究;属于信息流通的,归“信息经济学”研究;属于对外贸易的,归“国际经济学”研究。

  2.日本注重流通的实践

  20世纪60、70年,日本学者提出“流通路径学说”,特别将流通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提出流通路径系统研究重要性,吸引了日本国内从政府到研究人员、各类企业的极大关注和热情,但其研究重点是流通实践,短期高效率资源优化配置如何实现,日本作为经济后发达国家如何实现赶超的目标,强调政府与企业有效合作,共同培育高效率的产品流通路径,其研究结果表现在日本流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

  3.马克思主义的流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商品经济的大量分析,把交换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经济领域,从而确立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四分法”,指出区别商品与产品的唯一特征就是交换,从而将交换、流通摆上经济问题的核心地位。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于商品流通,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发展成为资本流通要追求价值增值。马克思《资本论》有关“流通部门只是帮助生产部门实现价值而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的思想,对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影响深远。

  4.中国的流通思想

  据史料记载,我国商业产生于商和西周时期,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表现为“重商”和“轻商”两条线索的交替出现。在汉代以来“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王朝基本国政,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直到晚清鸦片战争前后才真正受到挑战。但是,封建政府推行“抑商”政策并不是认为工商业是不重要的,而是在充分认识到工商业力量的基础上,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推行的政策。“抑商”远不是封建王朝工商业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乃是扶持官营工商业的思想,变现为国家“专营”“专卖”的政策。大致从秦汉时期开始,国家就垄断对盐和铁的生产和经营,其后历代,纺织、陶瓷、造纸等重要的工商业都为国家独占。与官营工商业激励扶持相对应的就是对民间工商业的抑制。我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在当时处于世界商业思想的前列,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17、18世纪开始才落后于世界水平。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西方商业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建国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商业理论没有得到发展。建国至今,我国流通理论总体上处于理论分析工具缺失、实践工作随意性大的不完整发展阶段。

  (二)建国后农产品流通行业投资不足

  1.改革开放前投资五大流通组织系统

  新中国建立以后,沿用苏联斯大林“无流通论”的思想,以计划代替流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相应的流通体制与之配套,于是我国建立起五大流通组织系统,同时也是5大国家管理部门,分别是物资部、商业部、粮食局、供销合作社、外贸部。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五大流通组织系统职能分工十分明确,深入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行政体制代替了市场体制,艰难的维持了当时国民经济的运转。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流通的作用,经济学家孙冶方对“无流通论”提出批评,流通理论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重视。但研究内容过分专业化和部门化,形成对应五个部门的五大部分流通经济学,具有浓厚的政策解释学学术传统,研究理论来源单一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落后,一直把流通视为政府“供给部”的纯消耗部门,形成了“重生产、轻流通”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影响直至今日。

  2.改革开放以来至1991年期间,建设力度加大

  首先,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促进城市农副产品市场设施建设。1979年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放了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允许城市郊区社员进城出售自己的产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明确提出“广泛设置农产品批发市场。”此后,各地商业部门开始各种尝试,并陆续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批发交易市场。到1991年,国(营)合(作)商业部门组建的大中型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已达到达600多家。

  其次,改革多层次批发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业所有制,推动了批发、零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经过1986年以后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打破了国营批发企业延续30多年的“三固定”(指固定供应对象、固定货源、固定价格)批发模式和“一、二、三、零”(指一级、二级、三级批发站和零售企业)封闭式经营,取消了流通领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商品和国家管理的价格品种,推行“四放开”增加国有批发企业自主权,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流转环节的“三多一少”的开放式经营的新的运行机制。

  3.自1992年至今,投资不足

  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靠民间资本商业化投资。建立并提升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人及私营、外资多种所有制结构,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连锁代理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农产品运输、仓储、包装等初具规模;农村流通网络加速现代化进程。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已纳入公共财政投资范围,但是所占比例非常小。根据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总量累计达2.95万亿元,在农产品仓储物流方面,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10多亿元。商务部也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与改造”、“农超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工程,促进和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协议,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提供融资便利。但总体上公共财政投资规模非常有限。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流通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五大流通部门承担,逐渐向社会化、民间化、微观化和市场化转变,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取得行业群体成熟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面临着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

  (作者: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流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鹏毅)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山东出台十项措施促进农产品出口

2024-10-24 15:00
86889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比上周五下降1.0%

2024-10-22 15:37
59175

中链投联手四川物流信息公司合推高效农产品供应链

2024-08-27 11:55
117096

中粮集团与正大集团长期战略合作:重点包括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

2024-08-15 13:55
88324

广州白云区打造智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2024-01-15 12:11
49137

清远口岸首次以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9710)模式出口农产品

2023-02-20 16:19
64887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