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投资放入新挑战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外贸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6月,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990.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改变了我国在贸易领域的大规模扩张势头。特别是以中小企业出口为代表的外贸出口,在经历了入世以来的一路风光后,纷纷歇业、停产、倒闭,开始身陷进退维谷的困局。
在沿海地区,有的外资“擅自撤走”转向东南亚地区。安徽今年1-9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9亿美元,同比增长34%。但是,从趋势看,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外资额同比分别下降47%和30%,这是值得警觉的。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要求我们对外引资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外资投资理论研究认为,以寻求低价格、低成本出口制造基地为目标的外资的流动周期是20年左右。我国的传统比较优势是低成本、低价格。经过30年的发展,这种比较优势正在消退,这也是外贸出口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中国融入全球化正赶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先进国家依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和低能耗产业,需要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高能耗和环境污染产业相继迁往国外。中国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比较优良的基础设施,综合形成了以低价格、低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这种“洼地效应”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国内投资建厂,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增加了中国国内的需求,提升了中国的购买力,拓展了消费市场,又进而吸引了外国汽车、飞机、精密仪器等产品的投资。
这个循环对外资形成了一个悖论,外资投资的前提是低价格、低成本,投资的目的是赚取更多的利润,其中更多利润的一个前提又是中国国内的较高的购买力,从而导致较高的购买力与低成本、低价格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对外资来说,唯一的途径就是将比较优势不再的产业转移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正是基于这个前提,才有了去年以来的外贸出口企业的困境,也才有了外资的撤资,以及对低端产品投资的减少。
从长远来看,成本上升,环境趋紧,土地瓶颈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以低成本、低价格为主的比较优势将从此发生变化,面临的成本上升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趋势,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信号,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也意味着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制造”遭遇的寒流将会常态化,并将从此步入调整期。
为应对挑战,我们必须以创新为前提,构筑新比较优势。具体有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人力资本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本省劳动力工资等要素价格将不断上升,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此压力下,提升人力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核心就是要通过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路径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与其他生产要素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创新优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目前,安徽正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标就是形成创新优势,就是通过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进一步激发经济成长的活力,使我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要努力为本省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一个规范的、高效的资本市场,以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通过引进“机构委托资产管理制度”或“机构信托资产管理制度”,在保持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以市场化授权的方式代替行政性授权的方式,将企业的管理权委托给专业化的民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3、品牌优势。知名品牌的多少,是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安徽产品的名牌寥寥无几,缺乏品牌竞争力。今后,打造品牌优势的重点就是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以品牌资源整合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应对挑战带来的“倒逼”压力,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把它作为经济转型的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破原先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的状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附加值不断增加,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形成安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