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8月来连续四次逆回购 降准窗口仍未关闭
近期央行逆回购的每次放量和缩量,都会触发市场敏感神经,引起市场高度关注。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逆回购已成央行常态化操作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近期更成为流动性管理“工具库”的首选。
中新网8月15日电(金融频道 安利敏)近期央行逆回购的每次放量和缩量,都会触发市场敏感神经,引起市场高度关注。14日央行再开展500亿7天逆回购,业内分析央行8月降准窗口仍未关闭。
8月来连续四次逆回购 央行偏爱逆回购
央行14日发布公告,再次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本期逆回购期限为7天,交易量为500亿元,中标率为3.35%,持平上期。这是8月以来连续四次维持500亿元逆回购的操作。公开数据显示,今年6月底启动的这轮逆回购操作已连续滚动七周之久,累计操作规模约8000亿元。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逆回购已成央行常态化操作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近期更成为流动性管理“工具库”的首选。
据中国证券报8日报道,近10年以来,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的目的一般是平抑春节等短期因素造成的资金面波动,因此逆回购的使用频率往往是每年一两次、每次也仅仅维持一两周时间。而今年以来,央行对于逆回购的倚重明显增加。继1月、5月分别进行两期逆回购之后,6月26日以来央行已连续7周滚动开展逆回购,创下自2002年6月以来连续逆回购操作的最长时间纪录。这意味着,逆回购操作已经重新成为常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据上海证券报13日报道,央行在近期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下一阶段“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常态化操作的逆回购,可以比存、贷款基准利率更快地传递央行的利率政策信号,有利于加强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实际上,通过回购利率来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增强利率弹性,是国外央行常见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
虽然央行频频展开逆回购来释放流动性,但市场仍普遍对降准预期寄予厚望。
降准步伐放缓 央行很“纠结”
央行在1月和5月实施逆回购后,接踵而至的便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最新一轮逆回购次数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两轮,央行却迟迟没有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被市场寄予厚望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上周末再度爽约。
市场“降准”预期缘何一再落空,对此解放日报14日援引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是否“降准”,央行要考虑的因素不只是债市,还包括物价、消费、国际收支平衡,等等。
一方面,自今年5月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同比跌幅逐步收窄,汇丰PMI甚至回升,这表明央行之前多次降准和降息,已经产生了积累效应和积极效果。在经济出现筑底迹象后,央行顾虑降准释放出来的刚性流动性或无法被较为低迷的实体经济吸收。是否继续使用刺激信贷效果更好的“降准”工具,尚需观察。
另一方面,国内房价乃至全球商品市场都出现明显反弹迹象,央行对待“降准”更趋谨慎。在中央始终强调加强楼市调控不动摇的背景下,央行谨慎对待“降准”,把住资金龙头,应当说抑制房价继续上涨、防止房地产金融泡沫继续膨胀的政策意图非常明确。
业内分析:仍有降准必要 8月降准窗口仍未关闭
上海证券报13日援引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逆回购只是短期引导利率波动的工具,并非长期投放流动性的工具。央行以公开市场逆回购来缓解或调控市场流动性或只是短期政策偏好,不代表逆回购将长期持续。考虑到经济下滑风险仍未消除,为保持银行间流动性合理均衡,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的必要。
据新华网14日报道,鉴于我国7月出口、工业增加值、消费等多项宏观经济数据均远低于预期,而银行信贷增长也较为疲弱,下半年要达到稳增长的目标,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放松。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预计,外需的疲弱和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加强,导致外汇占款增量持续低迷,8月降准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金融时报13日分析认为,“降准”预期的落空,仅是“降准”周期拉长的结果,表明目前依靠逆回购滚动操作,可以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不过,逆回购并不能取代“降准”,一旦各种条件具备,“降准”仍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