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遭遇囚徒式困境 异地经营带来资金压力

2012-08-14 11:111171

脱胎于城信社、农信社的中小银行一直在中小微企业金融领域深耕细作,且卓有成效。中小银行异地扩张并非顺风顺水,尤其是在中心城市设点的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多。为了扩展业务,中小银行死守资本充足率“生死线”,包括一些上市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通过股权补充、债权补充的方式补充资本金。

  □ 本刊记者 钱丽│文

  脱胎于城信社、农信社的中小银行一直在中小微企业金融领域深耕细作,且卓有成效。随着竞争者的蜂拥而入,立足于本地中小企业金融的中小银行逐渐感到“蓝海”正变成“红海”。

  2003年,约800家城市信用社先后完成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造或实现市场退出。来自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城商行2004年末总资产为1.71万亿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末,城商行资产总量已达10.87万亿元。不到8年时间,城商行资产增长超过6倍,如火如荼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功不可没。

  前追后堵

  各种迹象表明,中小银行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与区域经济特色息息相关。

  起家于义乌的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就是典型代表。稠州商行从成立之初就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营业部开在市场里,多年经营形成了“市场银行+地缘信贷”的鲜明特色。2011年末,该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19.16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96.56亿元。

  记者获得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中小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近年来表现出收益高、风险可控的特点,贷款利率通常高出同期大中企业贷款利率1至2.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则持续下降并保持在1%以下。

  银监会统计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05年一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073.8亿元和36.2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5%和6.1%;到2012年一季度,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359亿元和374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和1.5%。

  为顺应政策导向,大型银行积极布局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他们一进来,往往抢走我们的优质客户。”某城商行高管表示,大型银行到异地开展中小微业务时惯用的做法是,往往凭借资金优势将该地区优质企业发展为自己客户。

  当然,除了资金上的优势,大型银行还拥有中小银行无法比拟的渠道优势和多元化服务优势,对于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具有吸引力。随着中小微企业成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将从简单的存贷款、国内结算等较标准化的服务,拓展到项目融资、国际结算、资金托管、专户理财等更专业、更多元的定制化服务。

  不仅募集资金托管业务,在现行制度下,各银行存款业务的差异化空间不大,而在有助于吸收资金的银行卡、理财、结算等业务上,中小银行则处于下风。业内人士分析,利率市场化之后,大银行由于规模更大、服务更多元化、在公众中的信誉更强,吸收资金的综合成本会比中小银行更低,中小银行吸存能力导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多家中小银行表示,在信用卡、托管、债券承销等业务资格的审批上遇到较大困难,与大型银行在多元化服务上的差距较大,普遍希望在政策上得到支持,如支持中小型银行发展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券承销业务,支持中小型银行与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租赁公司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同业合作等。

  如果说大银行抢跑的是中小银行高端客户,那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对中小银行的竞争则是自下而上的。相对银行而言,小贷公司的市场更加下沉,对于小型企业了解比较深刻,放贷速度更快。

  扩张之困

  中小银行本地市场正逐步被压缩,异地扩张、寻求新的市场成为迫切选择。

  一些中小银行在本地市场饱和之后,往往向外地市场下沉,输出特色经营模式。兰州银行就是其中之一。截至2011年末,兰州银行已基本完成对甘肃省全部市州的布点工作,在兰州、酒泉、天水、敦煌、定西、武威、庆阳、临夏等地共拥有营业网点90余家。

  然而,中小银行异地扩张并非顺风顺水,尤其是在中心城市设点的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多。

  中部某省一家中型银行就坦陈,在省会等中心城市设分行,目前的财务收益不如二三线城市分行。“经济更发达的中心城市,人工成本、网点的租购成本等都比较高;异地分行设立初期网点不密集,品牌认知度不高,吸存能力不足,还需要向总行拆借资金,资金成本也较高。”

  “中小银行品牌弱,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异地市场的认可。”人大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中小银行品牌认知度不如大型银行,一些银行在异地设立分行时甚至招聘员工都面临困难。

  除了成本高、利润低之外,中小银行在进入中心城市初期也不易保留特色商业模式,一个原因是水土不服。大城市的中小微企业业务与中小银行主要经营地并不完全一样,这些企业需要的诸如国际结算业务等并不是中小银行所擅长的。再加上中心城市银行竞争激烈,进入中心城市初期,中小银行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通常难以迅速铺开。

  九江银行认为,中心城市是金融高地,二三线城市在一些业务上无法和中心城市比拟,比如该行广州分行两三家企业的国际业务量就超过二三线城市一个城市的国际业务量,这显著提升了九江银行的国际业务能力,因此不能单从短期财务收益去衡量在中心城市设点的得失。

  鉴于中心城市的金融高地效应,在异地扩张受限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目前较流行的做法是将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业务部门放在中心城市,比如包商银行即准备将同业业务部门设在北京。

  此外,由于省内扩张的受限程度小于跨省扩张,中小银行更倾向于在省会城市设立分行,以此为将来辐射该省、覆盖一定范围的市场打下基础。

  资金短板

  异地经营给中小银行带来不小资金压力。“尤其在扩展业务的初期,人生地不熟的,往往很烧钱。”某中小银行高管感慨,中小银行确定“向外走”战略时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

  即便过了拓荒期,压在中小银行肩上的资金压力也未必有所减轻。“客户的成长必然伴随着融资规模的增加,中小银行若没有相应的资本规模,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业务机会。”一位银行业研究员如是说。

  目前,银监会规定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银行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否则将视为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该项指标之下还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此外,最大十家单一客户贷款总额与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得超过50%。

  异地拓荒的资金压力显而易见,另一种隐形的资金压力则来自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资本充足率指标是中小银行申请开展各项业务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可以说,资本充足率是中小银行的“生死线”。

  为了扩展业务,中小银行死守资本充足率“生死线”,包括一些上市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通过股权补充、债权补充的方式补充资本金。股权补充包括私募增发股票和公开发行股票(IPO),债权补充主要包括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等。

  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信息统计,仅在去年就有16家中小银行发行了次级债进行融资。这16家城商行在去年发行的次级债票面利率中有很多高于6%。

  相比于发行次级债等融资方式,IPO则因为其具有的持续融资功能和带来的品牌效应一直为中小银行所热衷。目前,提出上市计划的中小银行超过40家,包括已经在排队的11家城市商业银行和4家农村商业银行。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严禁“贷款炒股” 半月来超60家中小银行公开示警

2024-11-06 14:27
45970

杨宝峰:日照银行将向全国中小银行开放“黄海之链”供应链金融平台

2024-10-26 20:36
229001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目前全国农村中小银行3862家

2023-10-16 13:34
13324

中国光大银行:科技+业务“双轮”驱动,实现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2023-01-27 21:29
27881

广东华兴银行:栋浅析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突围之路

2022-09-09 23:46
38782

甘肃300亿元专项债注资中小银行 30亿补血农村金融

2022-08-20 21:25
2204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