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稳增长与防风险如何兼顾
7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1.8%,引发更多对经济下滑的担忧,“稳增长”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势头明显,特别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前瞻性指标关注类贷款的明显增加,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状况有向下趋势。
7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1.8%,引发更多对经济下滑的担忧,“稳增长”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对银行业来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尚未形成稳定增长态势的形势下,除了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要将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稳增长与防风险两个“突出”,既是下半年银行业工作的重点,实际上也是难点所在。
今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势头明显,特别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前瞻性指标关注类贷款的明显增加,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状况有向下趋势。来自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二个季度环比上升。不良贷款余额从2011年末的4279亿元,升至2012年一季度末的4382亿元。有数据显示,进入二季度,不良贷款反弹势头依然不减。
从率先披露中报的兴业、华夏两家银行数据看,基本印证了不良贷款反弹的势头。上半年,兴业银行(601166)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教育和个贷四个行业的不良率均有所上升,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12亿元,较去年年底增加4.97亿元。华夏银行(600015)6月末逾期贷款余额达58.5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0.87%,比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上升,银行信贷风险隐患加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宏观经济影响,企业受到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资金链断裂,导致偿债能力下降;二是地方平台贷款集中到期,受房地产调控影响财政收入下降,地方偿债资金来源不足。为防范个别领域和区域风险向银行系统扩散,央行和银监会在近日召开的年中会议上均一再强调,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对银行来说,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不仅会吃掉银行的盈利,对银行经营更带来较大压力。年内,央行连续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银行息差从此逐步收窄基本已是定数。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数据显示,6月末,银行贷款利率总体下行,执行下浮利率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提高。实际上,由于时间尚短,降息的影响目前还不明显,或将滞后到年底或明年上半年显现出来,如果再遭遇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大幅上升,则对银行经营的压力将超过任何以往时期,银行盈利或将彻底告别高增长。因此,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绝非泛泛之言。
稳增长与防风险,前者要求银行必须加大信贷的投放,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后者则可能导致银行在信贷投放上更加谨慎、保守,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一对矛盾,目前的“贷款难”与“投放难”并存,正是这种矛盾的直接反映。如何面对这对矛盾,关键是怎样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求得平衡和兼顾。
毫无疑问,稳增长是当前政策的首要目标,而且从根源上说,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实际上是经济增速放缓、实体企业经营困难的后果传导所致;只有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缓解企业困难,进而稀释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风险也很重要,没有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也很难支撑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于银行来说,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不是抉择,而是要兼顾。稳增长是服务全局,防范风险,应在稳增长的前提下,扎实推进信贷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央行两次降息、降准,希望调动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但从上半年情况看,尽管总体资金供给还比较宽裕,银行信贷投放意愿有所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积极性也在提升,但企业“融资贵”情况改善并不明显。据深圳银监局对当地中小企业运营中金融服务指数的监测,二季度企业融资成本实际还是上升的。从银行渠道收集的数据看,企业融资成本指标较上期上升了6.37%;从企业收集的数据看,企业反映的银行渠道融资成本上升了7.34%。相应地,由于企业无力或者不愿承担过高的融资成本,融资难的问题也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担心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是稳增长最大的隐忧,实际上这也是银行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监管层面,应进一步具体差别化监管措施,切实解决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银行层面,则应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抓住差别化监管的机遇,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保障房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以及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从而在保证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的同时,服务好实体经济“稳增长”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