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产业竞争力分析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铜储量3.4亿吨,基础储量6.5亿吨;2011年,全球铜储量为6.9亿吨,基础储量为10亿吨,储量和基础储量分别净增3.5亿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新建铜板带产能约计120万吨、管棒型产能45万吨、铜线杆和线产能150万吨,全国铜加工产能将新增315万吨,且这些新建项目将在2015年前相继建成。
铜以导电、导热、耐磨、易铸造、机械性能好、易制成合金等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工业领域,一般认为,铜的消费和用途的多少,往往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高低。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铜储量3.4亿吨,基础储量6.5亿吨;2011年,全球铜储量为6.9亿吨,基础储量为10亿吨,储量和基础储量分别净增3.5亿吨。世界铜矿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美国西部、非洲中部的刚果和赞比亚、哈萨克斯坦,以及加拿大。智利是目前铜矿最丰富的国家,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主要铜矿石出口国有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等;进口国有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
近年来,中国铜需求量持续大幅增长和国际市场铜价的不断上扬,激活了铜矿勘探业。南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铜矿勘探投资不断增加,特别是由政府开展的地质大调查工作,不断加大铜矿勘探投资,使得这些地区的铜资源及储量大幅增加。
一、我国铜矿资源情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铜储量为30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4.3%,居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等国之后,与俄罗斯并列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绝对数量尚占优势、相对数量不足的矿产。目前,中国铜矿资源主要分布于江西、云南、甘肃、湖北、安徽、山西和西藏等省区。中国大型矿产地保有储量偏少,中小型矿产地保有储量偏多;贫矿储量超过50%,而富矿储量又不足10%,在已发现的矿床中,大多数矿体复杂、品位低、开采成本高以及开采难度大,探明的矿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呆矿”;与世界著名铜矿产出国相比,中国铜矿的矿石较差。
2000年之后,我国自产铜精矿(按含铜量计算)一直徘徊在56万~65万吨水平,而近年来铜精矿产量有较快增长,2011年产量达到129.8万吨,10年来产量增长了134.3%。由于我国铜冶炼生产能力扩张过快,造成国内矿自给能力连年下降的局面。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胡瑞忠日前透露,我国当前铁、铜、铝矿产资源紧缺,初步估计已探明的铁矿、铜矿、铝土还可用10年。
二、铜产量与资源量不匹配
1979年,我国精炼铜产量为33.71万吨,1998年为121.13万吨,2004年以来随着全球商品牛市以及铜价的上涨,加上近年来国内对电力、电网行业投资力度较大,我国的铜产量快速增长,2011年产量达到518万吨,2007~2011年的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0.3%。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精炼铜的第二大生产国。2001年,我国精炼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为9.3%,2006年占比为17.4%,2011年升至26.4%。2011年,我国铜材产量达1028万吨,同比增长17.8%,再创历史新高,已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
2011年,我国铜矿采选施工项目48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投资264.6亿元,同比增长135.9%;铜冶炼施工项目311个,完成固定投资达316.6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37.1%;新开工项目投资2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截至2011年,我国铜加工材产能1200万吨,产能利用率近90%。“十二五”期间有300多万吨产能在建,2015年可能出现过剩。
作为一个铜资源较为缺乏的国家,目前我国的铜消费占比已接近40%,而资源占有率仅为5.5%,铜冶炼企业的原料自给率不足20%,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铜精矿和废杂铜。
三、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
当前我国铜产品进口构成中,原料比重较大,主要包括精炼铜、粗铜、废杂铜和铜精矿。铜出口量较少,且以半成品、加工品为主。
1.进口以原料为主
我国进口铜及其制品的前五大来源地分别是智利、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韩国,上述五国约占我国进口市场份额的42%。智利是我国铜及其制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1年的进口额为126亿美元,占我国进口市场份额的23.2%,2007~2011年我国从智利进口了427.1亿美元的铜产品。
2002年以来,我国铜材进口量总体相对稳定,2002~2011年的年均进口量为98.8万吨。精炼铜进口则波动较大,一度在2006年跌至谷底,随后不断攀升,2009年达到历年最高峰,2010~2011年连续两年下滑,但进口量仍处高位;2002~2011年精炼铜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10.2%。
2.出口量较少
我国铜及其制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国香港、韩国和日本,对上述三地的出口比重约占41%。中国香港是我国铜及其制品出口最大的目的地,2011年的出口额为12.8亿美元。
与进口相比,我国精炼铜和铜材的出口量要少很多。2002年以来,我国精炼铜和铜材出口一路攀升,在2006年都达到了各自的历史高峰,随后出口量又都不断下滑,两种产品历年出口量均未超过60万吨。
四、中国是推动全球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
2000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地区)成为全球铜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中国铜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战略也是中国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近20年来,我国精炼铜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比例不断攀升。1995年,我国铜消费突破100万吨,2001年突破200万吨,2002年跃居全球最大铜消费国,2007年消费量为456万吨,占比为25.1%;2011年消费量为786万吨,占比升至39.3%。
在消费结构中,我国精炼铜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空调、交通运输这3个领域。比重最高的电力行业消费量在连续多年的增长情况下继续保持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电器行业与机械制造行业消费铜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发达国家,而建筑及运输车辆消费铜所占比例大大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五、产能仍处无序扩张状态
2011年,我国铜冶炼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78亿元,同比增长41.15%;实现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71亿元。高额的利润吸引更多的企业加速释放产能。从目前产能利用率来看,国内铜加工行业存在集中度低、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在1200万吨产能中,铜加工生产企业达1200家,由此推算,我国铜加工企业的年均产能仅为1万吨。产量大于10万吨的企业仅8家,企业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和广东地区,中西部铜加工业相对落后。
一方面,国内电解铜、电缆、铜杆的生产商呼吁不能再上马新项目,产能已经过剩;但另一方面,各地“跑马圈地”上铜产业项目的热情丝毫没有停止,产能的无序扩张使我国铜冶炼厂争夺铜精矿的竞争加剧,导致矿商竞相压低冶炼费。铜精矿自给的严重不足不仅使我国铜企在铜价节节上涨的同时,承担着加工费一降再降的损失,完全享受不到铜价上涨的任何好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新建铜板带产能约计120万吨、管棒型产能45万吨、铜线杆和线产能150万吨,全国铜加工产能将新增315万吨,且这些新建项目将在2015年前相继建成。
六、再生铜前景好
可以循环利用的废杂铜正逐步成为铜冶炼原料的重要补充。在主要发达国家,再生铜产量占比非常高,美国约占60%,日本约占45%,德国约占80%。因此,要解决我国铜资源问题,除加强国内外铜矿资源拓展外,也要大力发展可再生铜的路径。
2011年,我国再生铜产量从2003年的28.8万吨快速发展至181万吨,而再生精铜占整个精炼铜产量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16.3%扩大到35%。目前在建和拟建的再生铜产能有60万~80万吨,这些产能如建成并投产,我国再生铜的产能将超过300万吨。
由于目前国内消费领域大量有色金属产品尚未进入报废高峰期,国内所回收的废金属还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原料需求,进口废金属仍然是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目前,国内年回收废铜仅60万~70万吨,进口约400万吨。
七、铜加工业亟待摆脱“大而不强”的处境
总体来看,我国铜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主要经济体的复苏仍然乏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产业自身结构性的矛盾突出,铜原料容易受制于人;高端深加工、应用产品比例仍然偏小,产品附加值低。
因此,应当加快海外找矿步伐,在深入挖掘国内资源的同时,积极利用国外资源;通过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控制国内铜冶炼能力过快增长;加强行业整顿,进而提高我国铜冶炼行业的集中度;以市场为导向,以替代进口为目标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