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6月吸存1.8万亿 新增贷款不足1900亿
5月份以来,外界不断释放的“稳增长”信号,并未如期改善中国银行体系疲软的信贷投放状况。
5月份以来,外界不断释放的“稳增长”信号,并未如期改善中国银行体系疲软的信贷投放状况。
7月2日,本报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工建中农四大国有银行6月新增贷款不足1900亿元,低于前5个月2000-2500亿的水平,其中,工建中三行新增贷款分别约550亿、500亿和300亿。不仅如此,四大行最后一周贷款投放不足700亿人民币,这对此前市场弥漫的“6月信贷将超万亿”的乐观情绪,不啻是一盆冷水。
“虽然发改委5月份就批了上万亿项目,但一时半会在银行贷款结构中还没法体现。”7月2日,某国有大行授信部负责人如是向本报记者表示,项目审批与贷款投放之间仍然存在时间差,还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相较于商业银行的慢节奏,在“稳增长”基调已定的大背景下,政策性银行已然冲到了前面。接近国开行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该行6月份贷款投放强劲,人民币贷款发放在1300亿左右,贷款新增在670亿元上下,这部分印证了发改委加快项目审批的消息,也可部分弥补四大行增长乏力的缺口。
此外,年中时点考核压力之下,银行体系的存款如期实现了大规模回流,四大行在经历了月初两周的存款流失之后,月末如期大逆转,6月单月新增存款高达1.8万亿。
“稳增长”信贷时差3季度可能显现
进入6月,中国银行体系持续的信贷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一方面,备受调控重压的房地产开发和融资平台贷款需求旺盛,银行却无意宽松;另一方面,经济下行趋势下,订单下降、贷款定价高企等因素使得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断走软。
而随着“稳增长”基调落定,各种有关信贷政策即将松绑的消息不断传出。近日的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提出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切实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需求,“要优先保障重大在建续建项目,以及‘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不过,仅从6月份四大行信贷投放数据分析,商业银行显然还没做好准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人士也表示,对于稳增长项目尚无大规模信贷投放,四大行信贷疲软的原因仍是有效需求不足。一家股份行公司部负责人此前更是对本报记者坦言,再来一场四万亿谁都受不了,银行是商业银行!
银行的担忧不言而喻,尤其是2012年以来不断上升的不良贷款使得银行风险偏好趋于谨慎,尽管“铁公基”项目及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仍然较大,但银行也表示,“一些新审批的项目尚未达到银行内部授信标准。”
中信银行管理层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透露,近期发改委新批复的项目中,中信对钢铁行业持负面态度,对交通项目持中性态度,对水电和风电项目持正面态度,但由于对分支行的存款贡献不大,基层分支机构的投放意愿较弱。
招商银行管理层此前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今年2季度银行业仍然存在资产质量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但总体来讲不是太大。“各行业之间的区别不明显,相比而言房地产开发业的压力较大,但不良贷款的上升不明显,关注类贷款有一定反弹。”
因此,政策松绑可能带来的信贷投放反弹仍需进一步观察。
一位中行的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下滑直接体现到银行贷款结构中,就是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下降。他表示,由于存在时间差,近期发改委新审批的项目如果获得信贷支持,应该在三季度信贷结构中得到体现。
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已然体现到信贷结构当中。包括农行、中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人士也向本报记者表示,6月按揭贷款反弹明显。中金公司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主要是刚需释放和政策放松信号刺激,但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政策未改变。中行目前的按揭利率最低为85折,实际上绝大多数新发放的按揭贷款利率都在9 折以上。”
金融脱媒冲击
“今年,对公业务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经营形势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6月下旬,中信银行副行长张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只有尽快改变过度依赖大型企业客户的限制,积极调整客户结构,才能保证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
张强所言的“金融脱媒”正是今年以来间接融资比例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诸如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央企更倾向于发债融资,而近期有关债券市场扩容的消息也此起彼伏,银行间债市已经突破了中票、短融发行额不得超过净资产40%的硬性规定。
仅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例,今年以来发债、贷款等融资渠道均较去年底有明显好转。
“具备直接融资资格的企业越来越多,原来是AA以上,现在已经降低到A,这意味着所有省市的核心战略客户都成为具备发债资格的主体,核心企业基本不需要向银行贷款了,所以贷款派生的存款在减少。”张强一针见血指出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负债压力。
6月份最后一周,四大行新增存款增量高达惊人的1.9万亿(前20日为负增长1500亿),恰是今年以来存款大幅波动的生动体现,理财产品已经成为撬动银行存款的一个重要工具。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下降,但与存款的利差空间仍然存在,发行量的增长势头没有明显减弱。只要贷款利率没有明显下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应该还能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招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