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放权香港自主发展离岸业务
中国央行明确表示只要不涉及跨境,香港拥有人民币在海外发展的完全自主权。这一最新的明确表态,让外界有理由相信,人民币将借助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以更快速度向国际化的目标前行。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市场分析人士也指出,香港政府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皆具全球化视野和高效、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中央政府明确放权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後,借助广泛集中此于的全球金融机构,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新的发展。
而来自市场人士的消息指,为了推动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有关增加香港人民币资金池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在酝酿和准备当中。包括选择合适的时候扩大香港居民的人民币兑换上限、放开境内个人进行海外投资的限制等。
“只要不涉及人民币的跨境,离岸市场的业务如何发展和出台什麽样的政策,香港金管局都是自主决定的。只不过是关系到人民币,会跟中国央行商讨。”中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新闻发布会後表示。
中央政府最新宣布的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措施包括:继续并逐年扩大人民币国债发行;继续推动境内银行和企业发行点心债券;继续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支持第三方利用香港办理人民币贸易投资结算,发展离岸人民币贷款市场,进一步丰富香港人民币离岸产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额度,扩大试点机构范围,丰富投资产品品种,放宽投资比例限制等多个方面。
香港金管局在回应一系列新的人民币政策时表示,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发展迅速,为全球各地的开展人民币业务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全面和一站式的人民币金融平台。
立足香港,辐射全球
受制於中国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总是缺乏内在的原生性动力。特别是鉴於内地人民币资产市场的高回报,如何让人民币“回流”成为过去几年所推政策中最热络的话题。
但不少学者都指出,如果仅靠单独的“回流”渠道,人民币就沦为利用人为政策,追求境内外利差的套利资金,完全违背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因此,如何扩大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流通、让人民币在境外有更多的使用、有更丰富的产品投资,就越来越多的进入政策决策者的视野。
德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就马骏指出,如果人民币大量回流,香港就无法留存足够的人民币流动性,从而无法支持一个有规模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但目前的主要瓶颈是多数国际企业完全本不了解香港离岸市场的融资功能,所以需要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广。”他称。
今年最大一次规模的人民币国债在香港发行,就吸引了许多第三方的金融机构参与,包括新加坡、台湾的大型保险公司等,令公开招标部分超额认购近四倍;而定向国外央行发行的20亿,也吸引了五个国家的中央银行。
胡晓炼此次在香港也特别提到,关於支持第三方在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是指除香港以外的金融机构,可以在香港参与人民币业务,包括可以在香港进行人民币融资、并把融到的资金拿到香港以外的地方使用,以及投资香港的各类人民币资产等。
而一位香港金融界的资深银行家则表示,香港的公务员很勤劳、守规矩,都明白借助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巩固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现在的政策明确了,以香港政府的进取精神,境外活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是值得期待的。
酝酿多年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今年开始将陆续在香港涌现。此前,两只港股组合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港股ETF)获批,将分别在沪深交易所上市。而香港证监会亦认可全球首只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A股ETF在港交所 0388。HK 上市。
上述香港金融界的资深人士并透露,未来以人民币计价的期货、黄金,以及相关的金衍生产品等,都将在香港出现。
“香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丰富了,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民币资金流过来,相关部门也已经有所考虑,进一步放宽个人境外投资的限制。”这位人士表示。
胡晓炼称相关工作已经在进行当中。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对个人投资的风险教育;以及对个人投资的相关统计工作,目前也需要建立。
“这些工作都需要现在就去做。一旦方案成熟,就会推出,”她称。
立足香港,守望境内
而香港离岸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为中国金融开放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此次的一系列政策公布中,深圳前海区有关资本项目的开放,就可谓在金融开放上前行了一大步。
胡晓炼在港就明确表示,资本项目需要进一步开放和有序开放的领域,都可以在深圳前海区先行先试,包括人民币双向贷款以及设立股权投资母基金等。
这将令深圳前海区较全国其他领域的资本项目开放更进一步,从而为中国资本项下开放积累经验。
“以前都是以RFDI,RQFII的形式进入的特案特批,现在以前海为一个区域进行试点,可以为中国全方位开放资本项目积累经验。”中银国际金融产品部董事总经理王卫博士称。
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主任肖亚非则表示,深圳前海离岸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最大的突破是跨境双向贷款,希冀将来搭起在岸和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桥梁。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资本项下共计七大类40项。目前中国实现完全可兑换的有5项,基本可兑换的8项,17项部分可兑换,可以说已有70%的项目实现“比较高的”可兑换。剩下的主要包括一些“债务性的项目”和“衍生产品的金融交易”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