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区域化正酣
尽管对于诸如汇率、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改革秩序有着不同意见;但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在加速“上路”。
行至区域化阶段的人民币,正在“加码”其跨境贸易结算功能。
日前,央行、财政部、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审核批准境内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依法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无独有偶,老挝国家银行(老挝央行)正式对外宣布指定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作为当地唯一的人民币清算行,代表老挝国家银行行使人民币清算职能。
不过,飙升的跨境贸易结算规模背后或存在人民币套利国际化的尴尬。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的减弱,趋利机构开始转战诸如欧元、日元等人民币对其具升值空间的货币。此消彼长,这也使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持续增长。
以进口为例,传统理解上的跨境贸易是中国进口商将人民币直接支付给外资公司,但实际并非如此,而是中国进口商在香港成立关联公司,人民币交给关联公司,由此关联公司进口,并与外资公司进行结算,这实际上是关联交易,并没有跨境。据了解,此种情况的占比约九成。
套利
上述发生在关联公司之间的跨境交易目前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显性成果之一。
央行数据显示,5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增速再次提高至2160亿元,而去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同比飙升3.1倍。4月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962亿元,今年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5804亿元,同比骤增61%。
事实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业务种类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多种结算方式,是指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
其流程是,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前,国内贸易企业需要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有两次兑换过程,即各自本币兑换为第三方货币,结算后再由第三方货币兑换成本币。但采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后,国内企业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境外企业也只需兑换人民币。某种程度上,该结算方式有助于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并降低交易成本。
然而,正在发生的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并非如此流程,而是大多数都“涉及关联交易”。
以人民币信用证为例,SWIFT(全球银行间金融通信社)近期报告称,从交易金额看,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人民币已成全球第三大信用证开证币种。不过,分析人士发现,从人民币信用证主要通道看,该业务明显集中在亚太地区;超过50%的信用证由中国境内银行发往香港;近20%的信用证从中国发往新加坡,从中国发往欧洲、中东、非洲的仅占3.18%,从中国发往美洲的约2.16%。其结论是,这并非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或许是人民币结算名义下的跨境套利。
具体而言,一笔人民币远期信用证的套利通过几步来实现。譬如,进口商提出申请之后,银行给其开具50万美元远期人民币信用证;转交香港银行,由其审证核押后再交给境外受益人,即该进口商的境外关联体;关联体以此信用证作担保,在香港银行即期借入50万美元;关联体随即在香港银行做一笔“卖出人民币、买入美元”的远期合约。
通过此过程,进口商获50万美元融资,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获取利差收益。实际上,在此过程中,内地银行、香港银行、进出口商均获益,最终为套利承担成本损失的是央行。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沃德资产管理公司董事局主席卢麒元说,贸易项下,境外使用人民币的条件是必须要有银行清算或结算机构;目前在世界各地开展跨境贸易业务时使用的还是美元或欧元等,但实际在香港发生。原因在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存在套利基础;目前对美元的套利基础几乎消失。
4月12日央行发布的《2012 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一季度,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贸易额为5804亿。3月份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为227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整体人民币贸易额的比重在3月份为87%,一季度整体为98.41%。该数据表明,香港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往来地区。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货币具升值套利空间,投资机构又在转战欧元。”卢麒元说。可以佐证的是,数据显示,5月美元指数大涨5.49%,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当月贬值0.9%,但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大幅升值5.52%。
不再纠结技术争论
“我们也看到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套利现象,一位央行人士说,“但这并不影响国际化进程,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
事实上,尽管对于诸如汇率、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改革秩序有着不同意见;但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在加速“上路”。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四个方面稳步推进,诸如资本项目逐渐、有序开放;人民币境外流通及离岸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及基于市场化原则的有弹性的汇率机制。
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经济学家林崑表示,目前学术界对开放资本账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不一致,一般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对不同经济体系产生的效果也不一致。
在林崑看来,货币国际化的最大风险莫过于开放资本账户带来的金融冲击,包括资本外逃引发政府财政收入下降、银行流动性危机、借贷成本上升和债务危机。另一方面大量资本流入会引发本地资产价格飙升,使通货膨胀恶化等。《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认为,当前人民币正处于区域化发展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民币在周边更大区域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充当计价结算货币,扩大人民币与相关币种之间的稳定互换。
不过,就算是人民币在更为广泛的区域使用,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均未市场化的背景下,人民币计价与储备的依据可能不存在。“人民币国际化是把双刃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表示。其逻辑是,如果成为国际市场的国际储备货币,则必须出现国际收支赤字。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大势所趋,是最重要一步。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称,截至去年末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0.45。“与2010年初的0.02相比,增长21.5倍。即便如此,与高达54.18的美元国际化指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非常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指出。
陈雨露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首创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是从国际货币职能角度出发,综合人民币在各项职能中的全球占比,客观、动态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体系。”陈雨露表示,在未来20至30年里,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由现在的0.45上升到不低于20,从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转化成为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元制衡”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