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借港出海物流天下
如今到临沂的人,已很少用“老区”的眼光来看待她。这个被称作“革命老区”的地方,多了很多现代“印象”: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地热城……而且,昔日的沂蒙老区,依靠批发市场的巨大带动力,正成为鲁东南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和鲁、苏、豫、皖边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临沂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起点上。我们正在全面打造与人口大市相匹配的经济大市、‘物流天下’的商贸强市、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以及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日前,接受大众报业集团媒体联合采访时,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如是说。“物流天下”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闻名全国的第三大批发市场——临沂商城开始酝酿又一次大的提升:以各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陆续实施管办分离,着手组建商城企业集团,加快实现临沂商城的集团化经营。
据悉,上世纪80年代初,临沂市开始大力培育和建设批发市场,并探索出一条市场富农、活商、兴市之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经过20余年的努力,更加现代化的临沂商城开始崛起。由摆地摊到辟地圈场垒水泥台,再从简易大棚到楼宇经营,临沂人始终在不断变革中推动着市场稳步发展。“批发市场对临沂的贡献,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不过分。”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说。
几次蜕变后,临沂批发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已大大增强。然而,随着传统的批发业态日渐萎缩,临沂人开始主动“谋变”,在改造提升传统批发市场的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业。当地道路运输市场的繁荣,无疑给了临沂物流业壮大的底气。目前,全市拥有营运性机动车辆12.1万辆,其中营运客车3200多辆,货车4.1万辆,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客货运量双双突破1亿大关,年旅客运输量达到1.1亿人次,货运量达到1.3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60亿吨公里。如今,“物流天下”的临沂已形成各类交易市场1010处,日客流量20万人次,年交易额850多亿元。
做大“红色经济”
2003年,借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的机会,临沂市举办了首届书圣文化节。如今,书圣文化节已入选“中国节庆50强”,成为临沂的重要名片,并直接促进了临沂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书圣节举办至今,生产文房四宝、书法用品和旅游文化产品的企业增加了100多家,以“羲之”命名的企业、产品也日益增多,形成了独具沂蒙特色的历史文化产品体系。
以书圣文化节为发端,临沂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推介步伐开始加快。以纪念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为主题的“诸葛亮旅游节”继而举办,使临沂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庆格局。
2005年,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机遇,临沂市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览,10天的时间里共有近20万人参观。该展览的成功使临沂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红色旋风,并带动了临沂的红色旅游。此外,从一片栗树园招商来的临沂国际影视城,有效整合了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故居、沂河、蒙山等外景资源,不仅带来了可观的门票收入,更带动了当地“吃、住、行、购、娱”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以影视为龙头的产业链,开辟出更为广阔的财源。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十万人走上致富路。
借港出海
在美国次贷危机、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临沂市的外贸仍传捷报:今年前8个月,临沂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6.8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增速列全省第6位。历史上素有“四塞之崮、舟车不通”之称的临沂,外经贸指标何以节节攀升?张少军表示,“这得益于临沂发展临港经济的战略部署。”
据介绍,虽然临沂没有港口,缺乏发展港口经济和外向经济的先天条件,但是临沂近海,距离日照、岚山、连云港3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并且进港的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临沂的决策者借此提出“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的战略规划,借港出海、借力发展,使临沂经济实现了“扬帆出海”。围绕发展临港经济,临沂市在原有较为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基础上,打造出区域、市内“两个绿色交通网”,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框架,以县乡公路为依托,以农村公路为补充的 “立体大交通”格局。通港“绿色大通道”将临沂和一个个口岸城市紧密联结,把临沂到3个近海港口的时间由原来的三四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左右,人便其行,货畅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