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海外拓展路渐宽
历时一年之久,中国工商银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一事终于尘埃落定。这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控股权收购的首例成功案例。
接受本报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与过去中资银行在美国设立分行或办事处的相对边缘化地位相比,此次收购标志着中国金融资本正式进入到美国主流金融市场,是中资银行海外之行迈出的重要一步。
艰难“破冰”
数据显示,东亚银行目前拥有约7.8亿美元资产,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州设有13家分行,主要从事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总资产约为2.5万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银行。
据报道,东亚银行早在2011年1月底就宣布将出售其在美国公司的80%股权给工行,剩下的20%股权以卖出期权的方式,在交易完成后的18个月内卖给工行。但美国监管部门对这单交易的审批时间却长达13个月。“美国的银行业实行多头监管的机制,再加上此次是中国银行业首次与美国银行进行控股交易,美国相对来说比较谨慎,工行能够最终收购成功实属不易。”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华尔街日报》认为,美联储此次对中国的开放态度对于美国的银行业监管者来说是“标志性的一步”。彭博社则称,此举是美国银行业迄今为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最为重大的开放”。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资深并购律师李建平也认为,这释放了中美双方继续保持开放和合作的经贸合作的原则性态度。
而美联储在批准工行收购案的同时,还批准了中国银行在芝加哥设立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美国对中国银行业在美设立分支机构审批比较严,主要是担心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而现在中国银行业自身的实力和监管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也得到了美联储的认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当然这中间也不能排除中美双方对于金融开放方面有一些利益交换,毕竟任何国家对于金融业的开放都不可能是无原则的。”
事实上,美国向来对中资银行的进入持审慎态度。自1991年开始实施《加强对外资银行监管法》以来,美国更是加强了对银行业的保护。中行和交行幸运地赶在此前在美国设立了分行。此后,即便是被公认为治理结构较为完善的招商银行,也是等待了10个月后才得到在美国开设分行的批准。
渐行渐顺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曾表示,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的80%股权,将使工商银行获得美国商业银行牌照,填补工商银行在美零售银行牌照的空白,进一步拓展在美国的机构和业务网络,提升工商银行在美机构的经营实力。
对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的积极表现,李建平分析道,中国银行业一直寻求进入美国,一方面是出于进入海外金融市场,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的考虑;另外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贸易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以巩固其在国内的优势地位。
万格指出,目前中资银行在海外的业务范围,还仅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得混业经营投行、证券等其他金融业务,而美国的金融机构则可以混业经营。因此在工行收购东亚银行后,可从事的业务范围将更广,这也是中资银行在海外拓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对此,李建平认为,分业经营的弊端已经充分显现。受国内金融监管的限制,银行在一些利润更为突出的业务领域始终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拓展海外市场,则可以帮助银行借道海外市场抢占这类业务的制高点。
审慎前行
相关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不断提速,但与国外同业对比,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海外业务和收入的平均占比不足6%,即便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行,这一比例也不过22%,而欧美同业的平均水平则在35%以上。“短期内,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张的步伐可能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快有慢,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需要当地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也需要中国银行业的推动。”郭田勇认为,长期而言,中资银行“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但此前中国民生银行等海外投资的失败案例,还是让不少人对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前景表示担忧。
对于迫切希望“走出去”的中资银行,李建平提醒,风险无处不在,中资银行应避免盲目的收购和投资,且有必要制定海外银行机构的风险防范内控体系,通过对风险和利益的平衡把握来充分地预见风险,并以有效的控制和化解机制规避风险。
一些业内专家也指出,对于并购而言,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了合理的市场,除了要有清晰的海外战略和风险防范体系外,还要重视并购后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对相关国别的风险管理。
万格补充道,中资银行“走出去”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为中企的海外金融需求提供服务,其次是寻求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当地企业的合作,再次才是与当地主流高端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往来。“目前,中资银行在前两个方面已经获得一定进展,但与当地主流高端企业的深入往来才是中资银行未来海外发展的真正挑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