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制造业酝酿变局
由于饱受本币汇率高、用工成本高、行业合规成本高的困扰,澳大利亚制造业正面临生死存亡时刻。
对某些制造部门而言,沃伯顿的话并非耸人听闻。当下,澳大利亚仍为双速经济所主导,矿业独大的格局短期内不会结束,由此带来的澳元汇率偏高,部分行业技术工人匮乏等问题仍会持续。这对制造业尤其是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不是好消息。
面对记者问询,一些澳大利亚中小制造业者没有掩饰内心焦虑。机械零件制造商WASCA公司销售主管丹尼尔·科因坦言,在他看来,近10年来,澳制造业只是萎缩,没有发展可言。目前,制造业产值仅占澳经济总量不足10%,雇员仅占全澳劳动力8%,国际竞争力显著下滑。
科因以自家公司为例指出,作为传统制造业者,公司急需技术创新,然而资金缺乏成为创新的最大瓶颈,公司曾根据相关政策申请政府资助,却连连碰壁。
繁复的行业监管制度同样令人头痛。老牌热水器制造商瑞姆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修·萨克斯顿透露,公司目前雇佣90名工程师,他们一半的工作时间用于确保企业合规。就在数年前,工程师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仅为10%至15%。萨克斯顿认为,某些监管措施已构成扼杀企业创新和投资的高门槛。
尽管遭遇生存危机,澳制造业却并非一片萧条,行业内部加速分化的态势值得关注:大型企业易受照顾,中小企业常受忽视;传统制造业消亡,新兴制造业兴起;善于搭建贸易平台及与中国等新兴国家商贸关系密切的企业逐步做大,与新兴国家缺少互补性、存在明显竞争关系的企业不断萎缩。
近期,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为本土汽车制造商霍顿有限公司提供了2.75亿澳元(约合2.7亿美元)资金支持,此举立即帮助霍顿赢得一份为中国市场设计新车的合同。对此,科因指出,大企业雇员众多,工党政府对他们慷慨解囊的背后是慑于资方裁员,而中小企业雇员少,游说能力弱,自然乏人问津。
在绿色经济施政思路主导下,工党政府以“清洁21世纪”战略为抓手,试图促进制造业走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推出了包括12亿澳元(约合11.8亿美元)清洁技术计划在内的系列政策,为研发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资助。据市场咨询商纳米市场估算,到2016年,澳建筑物用光伏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4亿澳元(约合63亿美元)。太阳能材料技术提供商Dyesol有限公司总裁西尔维亚·塔洛克告诉记者,政府推动征收碳税,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将给新技术企业创造可观商机。
在对外经贸领域,构建商贸平台,企业抱团出海,是近年来澳制造业的新现象。在这方面,澳纽集团先人一步,建立起“澳纽之窗”商贸平台。
澳纽集团董事长卡尔·叶告诉记者,在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在检疫标准、运输仓储和品牌宣传等领域面临瓶颈,澳纽集团积极整合资源,努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出口服务,帮助其打通中国市场。据悉,目前“澳纽之窗”的专业团队遍布悉尼、奥克兰、香港和北京,涉足保健品、酒类、羊毛制品和土著艺术等广泛门类。目前,这种商业模式已得到了包括Blackmores等澳知名制造商的认可。
困难不意味缺乏机会,在触碰转机之前,澳制造业可能需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可以预见,澳制造业演进的整体走向将是科技化、集约化、国际化和集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