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资本“合纵连横” 共赴海外投资
各国对外国投资项目的审查愈发严苛,并设立高税费等种种门槛,让中国矿业投资者愈发感到“势单力薄”。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海外开矿风险,通盘考虑各种合作的可能性,“合纵连横”走出去。
中铝此次的解决之道是“合纵连横”:先通过和力拓携手,成功“挤身”西芒杜开发者名单;随後引入宝钢、中国铁建及中非基金等在内的中方联合体,分散风险同时,获得销路、基建和资金方面的保障。
“这是中铝探索‘走出去’的新方式,未来将灵活的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海外投资,”中铝母公司发言人袁力表示。中方联合体上月底已向与力拓的合资公司完成注资13.5亿美元,持股47%;其中中铝出资8.8亿美元。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陈先达也评论道,如果没有合作机制,可能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不敢往下走,投入的钱一分都回不来。
“除非你是一个托拉斯,公司里什麽都有。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需要一个人把什麽都做了,”他并举例说,“你可能是很专业的公司,你会找矿,但不会摆平关系。”陈先达此前曾担任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
中铝2009年试图巨资增持力拓失利後,“高歌猛进”的海外投资模式也逐渐淡出,其在西芒杜铁矿一案中选择“合纵连横”并非偶然。近年来全球大型矿产项目的资金需求规模激增,资源民族主义盛行,加上资源国税费等成本门槛明显提高,让急於出海的中国矿业资本招架无力。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组团联合,实施技术、商务和资金等方面优化互补,均是扩大战斗力、提高扩张能力的好途径,不失为新形势下的“破局”之道。
“现在有个现象是,项目投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如果要追赶行业领先地位,我们也希望寻找体量大、有规模效应的项目,“中信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玉峰告诉路透,”因此从分散风险的角度出发,合作的趋势将难以避免。”
中信金属是中国金融控股巨擘--中信集团的子公司,去年曾联手鞍钢集团等四家中资钢铁企业,以19.5亿美元联手收购世界最大铌公司--巴西矿冶公司(CBMM)15%股份。
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金属&矿产业对外投资额达154亿美元,为除2008年外的历史第二高位。不过同期交易数量较上年有所下降,显示单笔成交额的平均门槛有所提高。
目前中国投资海外矿业大致有两类方式:直接参与矿山开发,或通过收购外国公司股权间接获取矿区资源。前者为“走出去“的主要方式,面临巨大的前期勘探风险;而後者因项目情况多数已较明确,所以更多企业还是倾向於“独立出击”。
“单兵作战”的局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铜、铝、铁矿消费国。庞大的资源需求,以及充裕的外汇储备,都促使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走出去”,去海外开拓矿产资源。
但近年资源民族主义情绪在全球范围内升温,各国对外国投资项目的审查愈发严苛,并设立高税费等种种门槛,让中国矿业投资者愈发感到“势单力薄”。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海外开矿风险,通盘考虑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以前)合作机制不足,也没有认识到这些风险,总觉得自己找矿很有经验,别人都没看明白,自己全能看明白,到那里就能把矿找出来。这是不现实的,”陈先达表示。
实际上,搭乘上一轮金融危机的契机,大多数的中国矿业投资人走出国门时间尚不足五年。由於缺乏经验,项目後患比比皆是。其中,劳工纠纷、搬迁工程、政府审批和基建配套等因素,造成部分海外投资延期甚至被迫取消。
中钢集团去年因基建配套难产及资产大幅贬值被迫放弃澳洲Weld Range项目;紫金矿业2010年因於要约收购澳洲Indophil的先决条件未能达成,不得不终止计划。
“出去做项目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和技能。你的资金实力够不够?你的项目的判断能力够不够?现场管理的人员够不够?对当地的环境了解不了解?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位国资背景的矿企公司高层表示。
他说,“如果你不具备的话,必须要找合作夥伴。缺什麽找什麽。”
据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安永对全球矿业&金属业公司的商业风险排名,资源民族主义位居榜首,技能短缺和基础设施接入紧随其次。
最新案例是,蒙古上周五刚刚通过外商投资法案,规定当有外国的国有企业参与投资该国矿业等战略性领域项目时,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钟情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塔本陶勒盖的中国神华,还是冀望通过收购南戈壁资源进入蒙古煤矿的中国铝业,“合作”将成为它们的长期必修课。
当然,联合体并非项目成功的“保险柜”。如若因团队搭配不当,或分歧得不到有效解决,便会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制造新问题。那麽,在茫茫出海浪潮中,谁才是为航程增添“安全系数”的理想队友?
业内人士指出,对於不为资金发愁的大型中国矿业公司而言,拥有优质矿源项目的“外援”将受到欢迎,这其中既包括经验丰富的大型跨国矿企,也有地位独特的资源国本地公司,未来料跨国合作将越来越多。
“利用合作、战略联盟或基金投资,实际上是扩大自己战斗力,提高扩张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徐旭对路透称。
中国焦煤进口商--永晖焦煤股份有限公司3月联手日本Marubeni Corp以近10亿加元完成对加拿大炼焦煤矿场Grande Cache CoalGCE.TO的收购;四川汉龙则於4月签约喀麦隆政府,拟和去年收购的Sundance资源公司一道共同开发穆巴拉(Mbalam)铁矿石项目。
谈到对资源持有方青睐有加的原因时,上述国有矿企高层解释道,“我们现在每天能接到大量的项目信息源,但很多质量都不高。我们希望找到一些真的非常好的项目资源。但这不是一般的合作夥伴能提供的。”
莫萨克 冯赛卡律师行中国区总经理巩恩光还指出,联手国外公司共同竞标,有助降低资源国的抵触心理。
此外,在以“资源换基建”为主导的部分非洲国家,中国的公路、铁路和港口基建公司日渐成为矿企组队时的“香饽饽”。
上述西芒杜铁矿的中方联合体中,中国交建知情人士告诉路透,旗下中国港湾工程公司参与该项目的主要任务即是获得未来几内亚当地的港口建设项目,目前可研阶段已结束,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伴随金融危机时期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结束,中国的基建投资规模增长放缓,部分上市公司已将矿产投资作为其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与矿企合作出海亦有望加速。
除中国中冶外,中国两大工程承包商--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均在积极涉矿,并已拥有多处海外资源储备。
不过为避免“联合舰队”触礁,巩恩光提醒,前期建立合理的投资、退出机制和战略架构,协商全面、细致的合作条款均非常重要。业外资本“搭船出海”
早在国务院去年10月通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之前,中国已掀起一轮地质找矿热。因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忧虑和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挤压,业外资本争相进入“诱惑十足”的资源领域,涉矿公司亦五花八门。
“现在几个小老板,大家在境外看好一个矿山,凑出个几千万或者上亿也不是难事。”巩恩光律师称。
业外热钱投身买矿大军在中国早已不是秘密。但无论是上述基建公司还是房地产投资人,在缺乏经验和人脉的短板下,选择“搭船出海”和“矿业基金”或为上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民企矿业主管称,投资海外矿业时,“如果你只能带来钱,这种暴发户多得是,出去投一个死一个。”
“如果我们走出去的时候,又能带来资金又能带来市场,风险就很小了,”他说。这里的“市场”指国内的资源消费方。除牵手专业公司外,矿业基金亦是业外资本试水联合“走出去”的一个选项。陈先达认为,基金实际上也是要解决风险问题。因“中国人曾认为在哪儿找矿都赚钱。但大家坐下来後已经意识到这是件更专业的事情,需要交给专业人做。”
复星集团于近日联手南京钢铁集团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下属公司,设立境外矿业合作投资基金;天津矿业权交易所也正计划设立规模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风险基金,以期助力中国矿企抱团“走出去”。
业内人士称,目前对基金感兴趣的LP(有限合伙人),多数为“在其它行业积累了资金盈余,企业盈利状况不错,想多元化的但自己又不太明白矿的业外资本。”
(路透北京李文科对此文亦有贡献)